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别再花公帑去金色大厅镀金
在9日政协文艺组讨论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指出,一大拨中国演出团队砸钱去金色大厅“镀金”;国内首位登“厅”的宋祖英坦言自己“开了个‘坏头’”,并认为“后来者应该有一个审核审批的过程”。
金色大厅的“含金量”,无疑让很多人开了眼界。更让人讶异的是,仅在去年,就有上百个国产演出团体去“镀金”。
按理说,趋“名”若鹜,只要靡费的不是公帑,哪怕是给头衔“镀上24K金”,都无可厚非。
可据了解,这些团“有中央级写条子的,有各省市领导写条子的……搭上钱都没人看”,演出完了,还会彼此颁发从网上down下的“市长签名”纪念证书。有“递条子”的,有录像的,还有发证书的,啧啧,一条龙服务。不得不佩服,他们“演技”够硬,“自嗨”本事够高,连王朔笔下的《顽主》,都不带这么写的。
砸钱租厅,当然不是为了自娱,虽然厅内没几个人转身说“I want you”,可回了国,照例是“载誉归来”。对某些团体、个人来说,能在金色大厅上献艺,相当于被盖上“国际认同”的钢戳,当然格调立升、档次陡增;而对个别机关单位而言,这是文化“走出去”,是可以裱起来的“政绩奖杯”。
烧钱“走出去”,带回来的是“光彩”。花公家的钱“走出去”,结果只演了场“名利买卖”,所谓的“镀金”,收获的是虚假认同,这除了自欺,还能蒙谁?
说到底,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实力,是依托于市场自发而成的口碑,而非靠行政之手“揠苗助长”。当然,这最需要的,不是制定国家标准“用一个标准审批”,而是收束行政力量、靡费公帑的冲动。
公费“镀金”,本质就是变相的公款旅游,也是奢侈浪费。早在2010年,文化部其实就已下发《制止国内演出团体赴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出场所“镀金”风的紧急通知》,但这规制震慑力有限。只有对公费“镀金”收束报批口径,能禁则禁,才能遏制这股“镀金”风。
用公费来满足某些单位、个人的虚荣,用烧钱来把玩艺术,也是真人版的“小丑演出”。表演得再逼真,也换不来什么文化自信,只能是贻笑大方,沦为笑柄。
□佘宗明(媒体人)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镀金 金色 大厅 维也纳 公款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