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社会恐慌的“咕咚效应”何以求解
3月15日上午,广州沙河大街某服装城,有保安员抓获一名小偷。该小偷突然大喊一句“有人砍人”,竟引起周边群众向四周跑散。类似的人流恐慌急聚事件,当天中午又在荔湾区上演了一回。此前一天,成都春熙路附近也发生一起数百人逃散事件,后经警方确认,起因是有人造谣“有人砍人”所致,该区域未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
扯一嗓子,惊跑一群人,这是昆明暴恐袭击事件之后,一些城市中出现的新动向。往好处说,大家警惕性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往不好处说,让“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小偷)利用后,会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动荡。这种现象貌似荒唐,实则内藏危机。
这种事儿是怎么发生的?有心理学教授将其概括为“咕咚效应”——木瓜成熟落入水中“咕咚”一声,吓得树旁的小白兔撒腿逃跑,边跑边喊“咕咚咕咚”,引得狐狸等其他动物跟着一起跑起来。表现在人类身上,公共场合如果出现集体跑动、尖叫等现象,大多数人本能的条件反射是跟着一起跑,而这种跑又会传染给其他人,心理学上称之为“群体无意识蔓延”。
按照咕咚效应的解释,从个体角度说,在接受刺激信息之时,如果缺少对信源的理性判断,又嚷又跑是带有本能的反应;但从群体角度来说,这种不做分辨的群体奔跑,很容易造成次生灾害——成都商家关门不营业受损,只能算是最小的损失了。
可我们总不能一直就是听一嗓子就只知道跑吧?再说了,若从“咕咚效应”跑出个“狼来了效应”,又将如何呢?群体理性多一点,不可能凭空造就,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本能的理性色彩先增多一点——平常里想明白一件事,就是听到耸人惊闻的呼喊时,我干点啥是最正当的、最应该的?
比如说,在听闻到惊恐信息的时候,我们会不会用几秒钟定一定神,有一个基本的观察与判断:大家嚷嚷的,真的发生了吗?哪些信息支撑了这个判断?现场真的有危险吗,危险在哪里?我们真要跟着一起大喊大叫吗?
如果确实有“非常”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否仍然能做出最“聪明”的举动?站在什么位置上,是最安全的?往哪里跑,是最正确的?有无能力评估现场的力量对比——比如警察、强壮者、群众一方,有无可能通过有人振臂一呼,迅速组织起来,改变场面上的力量格局?
痛定思痛,某些事件中一两个人能强暴地畅通无阻,显然是正能量缺乏积聚有关。每个人只是为了逃生机会示弱躲避,结果会是群体性损失大半;而个别人超越理性地组织反抗,迅速联合,快速反应,常常就是迥然不同的结果。
你可能说我在坐而论道,但如果不在平常时掰扯清楚,给自己一些应急心理的暗示,也就注定在别人随便地扯一嗓子之后,胡乱地四窜瞎跑。
一个民族终归是要进步的,是要逐渐成熟的,进步要么发端于校园、社会等公共层面的教育引导,要么发端于一个个个体向自我灵魂的扣问,总之,不会在盲从奔跑中从天而降。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咕咚效应 恐慌 求解 发生 事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