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莫拿消费者权益煨“鸡汤”
不知从何时起,央视“3·15”晚会,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被固定并延续下来。围观无良企业、黑心商家被曝光,架到舆论的火上烤,似乎能够让人心大快。
不过,随着围观的新鲜劲儿过去,围观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之前,消费者权益观念淡薄,未能用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当看到央视曝光那些市场上的“大老虎”,觉着正义得到了伸张;如今,身处越发恶劣的消费环境下,人们开始问,这样的“打虎”行动,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人们曾说:“围观改变中国”。但就消费者权益生态而言,围观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从央视“3·15”晚会素材年年丰盛来看,消费权益失陷的问题俯拾皆是;而从曝光问题的性质来看,同质化严重,无非是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问题。对象变了,问题没变,这是晚会的一个特点。
与权力生态的腐败问题一样,消费生态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并非“打老虎”、“拍苍蝇”能够禁绝的。央视每年“3·15”晚会“打老虎”,其他媒体365天都在“拍苍蝇”,但消费者的权益环境似乎不见根本好转。并不是否定舆论监督的成效,而是有的时候,舆论监督能量确实有限。它能够揭露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解决路径问题,已经早有共识: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要靠职能部门的用心监管。老是依靠舆论监督的力量,往往治标不治本。而如此,无异于隔靴搔痒,难见成效。
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市场行为多发,消费者权益频遭冒犯,法规制度设计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难辞其咎。因此,从真正追责的层面,坐上央视“3·15”晚会“审判席”的,除了无良企业、黑心商家,更应该是相关职能部门。
光曝光问题企业商家,不追问相关职能部门责任的“3·15”晚会,是不触及本质、不触及灵魂的浅层监督。如此,央视“3·15”晚会恐怕年年都有得办,年年的素材都“丰富多彩”。久而久之,这很容易制造一种消费者权益很受重视的假象。这种假象下,消费者麻木了,企业商家无所谓了,这晚会也就成了一锅鸡汤,煎熬的是消费者的权益,滋补和慰藉的,是那些懒惰失职的监管者。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消费者 权益 鸡汤 央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