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打捞舌尖上的文化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获得绝大多数观众的点赞,掀起又一波美食热潮。但也有少数批评认为,第二季没有“以食为天”,紧扣“舌尖”的中心,却让“人”成了纪录片主角,似有喧宾夺主之嫌。
这种挑剔的批评是一种误解。该纪录片没有一味让观众贪恋舌尖的享受,而是以“人”为主角,强调情景再现和故事渲染,有鲜活的现场感与在场感,复活了美食的“烟火”味道,赋予美食浓郁的生活滋味。比如,第一集在活色生香地展示酥油蜂蜜、清炖跳跳鱼、雷山鱼酱等美食的同时,重点呈现了背后的故事和人。《舌尖》第二季的魅力恰恰体现在此,它展示了与美食水乳交融的民间生活方式,显得特别有人文情怀和文化韵味。饱蘸生活滋味,极具中国风味,也才能打动那么多观众。
中国文化不是戴在头上的面具,也不是涂在唇间的口红。这种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与中国日常生活血肉相连的生活方式。这种非物质的民间生活方式,具体而生动,与一个个酸甜苦辣的人生紧密关联。中国文化不张扬招摇,不具有进攻性,更不会动不动以“普世”的名义傲视他人。中国文化感性而谦逊,坚固而绵长,不会因外来的惊扰和偶然的走失,失去自己的根脉。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广袤的民间尤为坚挺。文化这东西,像水和空气,它在时,似乎感觉不到它的重要;一旦失去,生命就容易枯萎。这么多年,我们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怠慢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但文化并没有走失,仍在我们的血液里和记忆深处。
有外媒批评《舌尖》第二季“不甚隐晦地包含了政治宣传元素”。这显然有意识形态过敏之嫌,一方面暴露西方一贯的傲慢与偏见,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浸润中国文化的他们,只是隔岸观火,自然很难理解我们在美食中寄予的文化关怀。
《舌尖》第二季打捞出一个个滴着露水的文化食材,该片借“美食”之名,感性地展示了“美食”之外的中国文化。它的精妙之处,就是不但激活了国人的味蕾记忆,同时激活了我们沉睡的文化记忆,它把沉在我们心底的文化乡愁连根拔起了。从这个意义上,《舌尖》第二季的意义绝不止于“舌尖”,更关乎文化的心魂。如果仅仅把目光盯着“美食”,就会忽略该纪录片更值得关注的文化意义。▲(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文化 舌尖 美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