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以改革的方法推进城市化
经济走势不取决于人们乐观还是悲观,但判断错了的分析者肯定会悲观。
压力还在增加
一季度数据说明,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GDP环比增长率已下降到1.4%。虽说有环比统计以来,在2012年一季度也出现过1.4%的环比速度,当年经济增长率仍达7.7%,但当时的需求增长背景与目前并不相同。
第二,一季度工业增长率为8.8%,PPI增长率为-2.0%,也就是现价工业增长率不到7%。这比2008年11月的历史低点还要低。当时是美国次债危机突发的外部背景,现在则是国内原因引起的内生性下跌。常年以来,都是工业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并且由于占了经济四成以上而决定着经济走势。但今年一季度,现价GDP增长率是7.8%,现价工业增长率却低于此数据,成为拉低总体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对几个乐观理由的分析
第一,速度下降是因为进入了“中速增长期”。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工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都出现了显著回落,但产能利用率除了危机时期,都长期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这是因为在市场调节下,资本的边际报酬率在各个经济领域间要求平衡,如果在哪个领域里资本由于运用不充分而不能获得平均回报,就会退出。
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当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时候,供给能力仍在增长,其结果就是设备使用率也大幅度下降了。根据有关调查统计,大约从2007年高峰时期的接近90%,下降到目前的低于75%,许多产业甚至低于70%。
第二,美日欧经济在恢复,会支持中国经济在一季度以后反弹。
美国经济真的从次债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吗?美国直到2012年经济规模才恢复到次债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工业生产直至去年11月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美国在战后从未经历过如此缓慢的复苏。如果说复苏,只有金融市场复苏了,道指和标普指数都创出了历史新高,但这是在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实现的,却也堆积起了新一轮的资产泡沫。
从今年短期看,虽然剔除去年一季度的出口水分后,今年一季度的出口还有5%左右的正增长,但是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已经很低。此外,从3月20日到4月17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地中海BDI指数已经暴跌43%,说明后续的世界贸易很可能发生较大的向下波动,也必然对近期我国的出口形成阻力。越往后看外部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越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助力还是阻力,现在还很难说。
第三,服务业可以接替工业成为“保7”的主力。
今年一季度三产增长率超过二产,三产比重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49%。由此很多人认为,即使工业速度上不去了,还有服务业能接替工业撑起7.5%的增长率。
服务业是毛,制造业是皮,制造业增长停滞了,服务业还能撑多久?的确,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后都进入了服务业为主体的时代,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真实城市人口并不高的国家,离完成工业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距离服务业主导时代也还有很长距离。况且,当发达国家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增长阶段后,经济长期增长率普遍都下降到3%左右,因此想单靠服务业“保7”也没可能。
所以,目前服务业的增长快于工业,并不是因为对服务业的需求更强劲,而是因为工业速度收缩的比服务业快。从服务业自身看,从2007年16%的增长率回落到今年一季度的7.8%,按回落幅度计算,已比工业还大。
此外,消费的背后是居民收入。当企业面对外部市场收缩的时候,随着营销额减少,最先收缩的是企业利润和上缴的税收,然后是减少各种费用和少提折旧,最后才会减少员工的工资。所以,居民收入的变化会滞后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居民收入与消费最终还是会受制于经济增长,一旦我们能够观察到居民收入大幅度下降,那么离消费与服务产业的停滞也就不远了。
触底反弹期待继续改革推进城市化
直到目前还有很多人在争论,应该怎样在不刺激、微刺激和强刺激当中选项!殊不知,像收入分配和城乡差距这样的结构问题,用传统的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根本不可能彻底解决。解决的方法是下大力气调整、改革。
有人会说,城市化现在不是已经在搞了吗?问题在于,目前的城市化重点放在了小城市和镇,而我国的小城市和镇有7成在内地,但打工农民却有7成集中在沿海中等以上的大中城市。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这是一个矛盾。
新千年以来的投资、消费加出口,我国每年新增需求在15万亿元左右,支撑了9.7%的年均增长率。按新千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如果每个新增城市人口需要50万元左右的投资,如果有8亿人进城,就可以新增40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年均20万亿元左右。这样算来,继续保未来20年9%的增长率没有问题。当然,如果把城市化目标定在7年1亿人,到2020年年均增加的投资只有7万亿元,相对于去年4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投资增长率就只有15%了,当然难“保7”。
同时,由于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差距很大,所以面向城市化的投资,是在为培育中国更广大的高收入人群打基础。城市化投资是可以与未来消费相衔接的投资。很多人之所以害怕新的“四万亿”,就是因为那种只立足于增加供给的投资,无法与远期消费相衔接。这种投资只能短期救急,长期看反而会产生更严重的过剩。但是,城市化投资可以衔接长远消费,就没必要担心会加重过剩了,甚至可以说,在未来20年只要是围绕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投资,再多也不嫌多。
编辑:罗韦
关键词:增长率 城市化 服务业 投资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