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打记者”的原因需深挖
据《新京报》报道,5月18日下午,因有读者举报当地村官为儿子大摆庆生宴铺张浪费、借机敛财,湖北一都市报记者暗访核实真伪时,遭到当地不明身份的数名男子群殴。6名男子因涉嫌殴打记者,目前已被警方行政拘留。
“打记者”现象,近年来好像屡见不鲜。当然,很多打人者最后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2010年,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因打记者被行政拘留7天;2013年,广州某学校保安主管打记者被行政拘留6天。但令人好奇的是,每当“打记者”的新闻出现,舆论都会给予高度关注,打人者往往也很难全身而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
好好追问打人者的原因,就非常必要。以这位打记者的村官来说,他们对已经亮出记者证的记者,还是大打出手,真的是把记者误认为是小偷,还是有别的原因?
记者接到的举报是他借儿子生日而大摆宴席、铺张浪费,甚至借机敛财。如果这些被验证,后果或许比“打记者”严重多了。何况在网上对他还有贿选、武力逼选等的举报,尽管他回应说是“污蔑”,但事实如何,恐怕还需要深入调查。
从以往一些“打记者”案例来看,冲突的原因一般都是打人者不愿意某事被记者发现、曝光,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拦下记者的调查行为,就算付出打人的代价也值得。要避免这种情形,一方面是对打人行为严肃追责。从报道的情况看,这次被打记者有疑似骨折症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伤情作出鉴定,如果构成轻伤的话,则应当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施暴者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记者被打而遗忘原来的调查目的。现在当地纪委已初步认定,这位村官的庆生宴违反了相关规定,网上针对他的那些举报是否都是“污蔑”,媒体和相关部门都应继续跟进调查。当打人者既要为打人付出法律代价,又无法阻断媒体监督的时候,类似的“打记者”闹剧才可能减少。(郭敬波)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记者 打记者 打人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