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县域银行支农难在理念而非资金

2014年05月20日 10:17 | 作者:莫开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近期,央行宣布分别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试图形成将更多信贷资源引向县域“三农”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县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一政策举措用意可嘉,也释放了支农积极政策信号。但笔者认为,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关键在于改变涉农银行经营理念,而非仅靠释放资金流动性。

  从全国范围看,县域银行机构资金状况可能存在“余缺不均”现象,资金短缺也的确成为制约一些地区支农信贷乏力的因素;但全国大部分县域银行是不是因为资金紧缺而影响“三农”信贷投入?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说全国大部分地方并非资金紧张导致农业信贷投入不足,相反,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较为富余,由于农村经济萎缩和空心化局面日益严重,缺乏效益较好的可供信贷投放的承载项目,大量富余资金急于寻找信贷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出现由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带来更多闲置资金的情况。

  从县域银行信贷投放动机看,国有商业银行自股改上市后,对县域信贷尤其是农村信贷采取了收缩战略,不少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成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抽水机”,加剧了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资金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可见,“三农”信贷缺乏投入,并非县域农村银行没有资金,而是因为设在县域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心”早已不在本地经济和“三农”上,其信贷投放兴趣早已在“国有大企业”而不在“民营小微企业”身上;即便县域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三农”信贷投放也相当有限,以致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无法改观。即便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资金流动性,这些资金也不见得就会流入“三农”信贷领域,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农村银行机构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

  由此,解决县域银行机构信贷支农问题,是一个繁杂的社会命题和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应统筹兼顾、多措并举。

  一是转变县域银行机构尤其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观念,让他们树立为农服务理念,真正认识到没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就不会有农村金融事业的壮大,把支农信贷转化成自觉行动。

  二是改变目前信贷支农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设立财政奖励、农业保险、信贷风险基金等财政支持政策以及涉农信贷税收减免优惠等措施,激励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

  三是加大各级政府对涉农信贷的行政干预力度,确定当地涉农金融机构存款资金用于投放“三农”信贷比例;并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对当地农村信贷支持责任,按年进行考核,敦促县域银行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

编辑:罗韦

关键词:信贷 县域 银行 资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