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对话试验志愿者——
我的月宫生活
5月20日,试验志愿者谢倍珍(中)、王敏娟(右)、董琛(左)出舱前在植物舱内合影。 新华社记者 公 磊摄
5月20日,为期105天的“月宫一号”科学试验圆满成功。当天下午,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试验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谢倍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请问,你出舱后的感受怎样?
谢倍珍:如释重负。团队经历10年努力,终于实现了目标。我们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成果,对大家有所交代。这次试验是人生中难忘的宝贵经历。
记者:大家都很关心你们在舱内的生活。这105天,你们在舱内都吃些什么?
谢倍珍:其实,我们吃的东西跟在外面差别并不大。舱内种有小麦,我们入舱时小麦已经比较大了,试验期间小麦成熟后,我们用小型磨面机将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制成全麦馒头。我们还种植了15种蔬菜,豆角、胡萝卜等做成馅料,跟面粉一起做包子。其余的蔬菜,可以凉拌,也可以用外源提供的橄榄油热炒。
值得一提的是,用橄榄油烹饪,菜入锅前,油温不能过高,尽量不产生油烟,这是因为整个舱是密闭的,需尽量避免污染空气。
关于肉类,我们在试验期间吃的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舱内饲养的黄粉虫,另一类是外源提供的牛肉、猪肉、鸡肉等真空熟食。黄粉虫有时炒着吃,有时也会将它们炒干,磨成粉后与面粉混合在一起做馒头、包子。而外源提供的真空熟肉都要经过高压灭菌,各营养物质的含量、配比符合人体需要。
记者:其他方面的生活状况呢?
谢倍珍: 我们的床设在综合舱的卧室内,床体的材质是不锈钢。有些材质的家具会释放甲醛等气体,而我们要尽量保证密闭舱内气体纯净,不锈钢材料是很好的选择。床垫也采用纯天然的材质。
舱内大小便都采用旱厕,在废物处理间进行。这里有专门的空气净化系统,尽最大可能保证不污染空气。之所以没用坐便器,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水冲刷,不仅浪费,也给废物处理带来很大困难。
记者:你们如何工作,又有什么样的消遣?
谢倍珍:试验期间,我负责水的循环,舱内装有2.5吨水,水循环包括卫生废水、冷凝水、尿液的循环。此外,还要负责植物的种植、动物饲养方面的取样测试以及固体排泄物的处理。董琛负责小麦的种植、研究,包括观察其生理情况、采样测试等。王敏娟负责蔬菜类和大豆的种植、研究,还负责3个人一日三餐的烹饪。3个人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我们3人都是“80后”,有共同语言,相互信任。忙完自己的科研工作后,大家会交流各自的感受。舱内有电话、网络,信息与外面是畅通的,工作之余,每天可以与家人联系10分钟。这里上网与在外面上网没有任何区别。董琛还带来一把吉他,会给我们演奏。
记者:105天的密闭生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谢倍珍:困难主要在心理方面,我们非常想念家人。在科学试验方面,密闭循环系统构建复杂,一环扣一环,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我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利用备件、维护维修工具,在舱外同事的配合下,解决了一些小问题。生活方面,就是饮食上有些许的不习惯。毕竟100多天,重复吃几种菜品,未免有些单调,会格外思念外面的美食。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生活 舱内 月宫 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