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国脸”谢幕后的感伤与期待
今日凌晨3点,有网友在微博发布了一张与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张宏民叙旧的照片,并称“突然听说他和李瑞英一道要退出新闻联播,心里一阵失落。”获悉此消息后,记者以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联系上李瑞英本人,而李瑞英在凌晨四时许也以短信的形式向记者证实,将与张宏民退居幕后,一道告别《新闻联播》。(5月28日《绍兴县报》)
伤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一转眼时间已过30载,当李瑞英、张宏民这两位央视《新闻联播》的标志性人物,即将从台前走向幕后,意味着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现场播音,随着“国脸”的谢幕,一个时代的符号意义也就划上了句号,《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也将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代谢。
爱之深则盼之切,真正反衬了《新闻联播》所处于的尴尬处境。占据着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新闻类节目,在2014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现场竞购大会上,据现场统计,《新闻联播》现场招标的广告总额已经超过40亿,依然蝉联国内“最吸金”的节目。《新闻联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陪伴着国家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公众的成熟,其自身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
一直以来,“固化”是这个王牌栏目的固有风格,不过也限制了其成长与进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日活动为头条,25分钟国内新闻、5分钟国际新闻的格局罕有改变,即便是“偶有抒情”,也依然是“字正腔圆”、“庄严”、“严谨”的老风格。在新闻播报方式更专业化、更民生化和更多元化的语境下,新闻联播的形式与内容,与公众的期待和时代的要求,都显得格格不入。这种缺乏互动和改变的固守,固然源于3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与时代同步的收视群体,不过与国脸谢幕一样,当新生一代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之后,《新闻联播》若不能作出改变,就必然如《春节联欢晚会》一样,面临着“用脚投票”的收视下滑。
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然在悄然发生,随着更多元的新闻节目的推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加上专业化和平实化的新闻需求的增强,《新闻联播》若不进行改变就注定难以令人满意,并处于越来越边缘化的境地。也正是看到了这点,《新闻联播》才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比如新闻联播卖萌讨巧就多次发生,从春节4只国宝向全国观众拜年,全家福照片加《时间去哪儿了》温情脉脉,骏马奔腾沙画尽显小清新风格,到最近结尾晒春景的“小惊喜”,都可以看出在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央视新闻所作出的改革尝试,尽管始终在路上,但终于迈开了步子。
岁月的穿梭,人事的轮转,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过去,《新闻联播》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两个陪伴自己30年的朋友就此告别,那种分别的感触或多或少都会悄然生发,无关成败无关优劣,只关乎人间的浓浓温情。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前浪拍前浪的人事更替不可避免,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但不会以时间的定格而永远的存在。心灵还没有被填满,诉求依然在疯涨,《新闻联播》能否有更多的改变,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姿态示人,才是“国脸”退场之后,观众最大的期待。
“从历史上继承的路径依赖”是央视《新闻联播》不变的传承,并培养了赵宗祥、李瑞英、张宏民和李梓萌、康辉等一批批老中青“国脸”。功与过自有历史的评说,《新闻联播》自然也不可能在一道路走到底,是在改革中成长,还是在成长中改变,不回应民意关切,也无以逃避时代脚步。 “国脸”谢幕了,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期待。能否从感伤中读出这种期待,是个取向决定路径的逻辑命题。(堂吉伟德) [返回光明网首页]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央视主播 新闻联播李瑞英 李瑞英告别新闻联播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