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秸秆禁烧令”为何会成为“稻草人”
进入麦收以来,河南许昌市为确保小麦收割后不再发生秸秆焚烧现象,专门下发的“全面禁烧令”规定:对全市出现“第一把火”的乡镇,处以10万元罚款,并对党政主要负责人予以取消评先资格等处罚。然而,这一许昌史上“最严”禁烧令却没有完全档住农田里的“熊熊秸火”。(6月8日中国新闻网)
为了将“秸秆禁烧令”落到实处,当地可谓“重拳频出”,“秸秆焚烧令”成为基层公务员的“紧箍咒”。然而,初衷良善的 “秸秆禁烧令”,为何在执行过程中沦为虚置的“稻草人”?看似严苛的制度设计,为何不少时候“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效力?
这里面,固然有监管乏力让不少农民“钻空子”的因素,但更为关键的是,“秸秆焚烧令”偏离了农民的利益诉求,缺乏社会基础,没有接好地气。从道德上看,“秸秆禁烧令”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消减“抬头不见天,低头不透气”的艰辛与悲情。可是,“秸秆禁烧令”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仅仅在道德上有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在实际生活中有价值。
伴随着社会变迁,电饭锅、液化气在农村广泛使用,让秸秆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以至于炊烟成为一种久远的乡愁记忆。这边厢,为了实现“全面禁烧”,许昌市提出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的目标:那边厢,秸秆综合利用却遭遇技术、成本、消化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从利益算计的角度出发,焚烧秸秆最方便省事;这样的“生存理性”,让不少农民选择了见缝插针地“找漏洞”。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越大,人们越愿意遵守规范;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越小,人们越是轻视规范。人们在遵守规范时获得了规范的保护与激励,规范便是有生命力的。就此而言,一纸“秸秆禁烧令”固然简单易行,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没有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最终让农民放弃了遵守规范,导致规范缺乏使用价值。
如果“秸秆禁烧令”仅仅停留在动员和宣传上,而不被农民接纳和认同,就难以真正约束农民的行为。换言之,遵守规范的美德如果没有遵守规范的利益的支持,这种规范的道德价值是脆弱的,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归根结底,“秸秆禁烧令”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成本不能由农民独自承担。
一个好的规范,应该是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机结合。秸秆要实现从焚烧到综合利用的转型,固然需要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也需要市场机制的“补位”和公共服务的伸展。当秸秆综合利用的收益超过“一烧了之”,农民自然而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秸秆禁烧令 稻草人 农民利益诉求 大气污染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