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灵魂的震撼
编者按:
电视剧《焦裕禄》在央视播出以来,受到广泛欢迎,焦裕禄这位被历史铭记的人民公仆再次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作为该剧编剧的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对《焦裕禄》的创作深有感悟。自本期始,本刊特开辟专栏“编剧手记”,陆续刊登何香久在该剧创作过程中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先生把长篇电视剧《焦裕禄》编剧的选题交给我时,说了一句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话,他说:“再过一千年,人们也不会忘记焦裕禄。”
那是2009年秋天,在北京河北办事处的一间客房里,万伯翱先生、浙江永乐影视公司总经理程力栋先生、《焦裕禄传》的作者之一陈新先生等和我一起沟通这部30集电视剧的创作。他们选定我担纲剧本的编剧。当时,永乐公司拍摄的长篇电视剧《雷锋》已经封镜,正在做后期。
接了这个剧本,很多朋友都说这是个不好写的本子,有的朋友干脆劝我不要碰这个题材。他们的意思我心知肚明,我知道这个选题有太多的挑战性。关于焦裕禄,上世纪60年代有穆青、周原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上世纪90年代有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还有那么多的传记作品。可以说,焦裕禄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已经定了型,甚至定了性。我还怎么写?这是最大的顾虑。其次,我们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个人物的时代意义如何把握?这是又一层顾虑。
我决定先到兰考走一走。
到兰考那天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了,先去拜谒焦陵。
我看见焦裕禄同志坟前摆放着供品,而且那供品还是新的,我感到很奇怪,就问兰考的同志: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有人来给焦书记上坟?兰考的同志说:这里经常有人来摆放供品,鲜花、蒸馍、水果等等,从来没间断过。兰考的老百姓把焦书记当成了神——当然是他们心目中的人格神。他们有高兴的事,来向焦书记说一说,有什么委屈的事,也愿意跟老书记念叨念叨。
这件事一下子就把我强烈地震撼了。
一个领导干部,去世快50年了,人们还那么怀念他,这个场景对我心灵的触动之深,难以用语言形容。说实在话,在接受这个创作选题的时候,我是有很多顾虑的。但是一进兰考看到的这个场景,我的信心陡然增加。
接下来采访,我每天都处在深深的感动中。
在焦裕禄纪念馆里,我看到了焦裕禄遗物,他穿过的衣物上打满了补丁,一床褥子上的补丁有40多个,一床被子补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还有他下乡骑的自行车,他办公室里的那把破了一个大洞的藤椅。焦裕禄到兰考工作时,他的肝病已经很厉害了,肝痛难忍,手边有什么东西就抄在手里,在肝部顶一下。笤帚把、茶缸盖、钢笔杆、铁锹柄,抓到什么就拿过来压在肝部,藤椅上的那个大洞,就是这么顶出来的。
在焦裕禄的遗物前,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我采访了焦裕禄的老同事、老部下、兰考的乡亲等120多人,很多人一提起焦裕禄,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来兰考之前,和《焦裕禄传》的作者陈新先生谈这个题材,陈新老师讲到焦裕禄,掩面饮泣,一个70多岁的老人,哭得像个孩子一样。他说:“我就不能说焦裕禄,情感上受不了,支持不住。”这使我感情受到的巨大冲击。一个人离世近50年,还能让想起他的人落泪,这说明焦裕禄真正活在人民心里,说明我们这个时代,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伟大灵魂的呼唤。“百姓谁不爱好官”?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领导干部,人民必然把他放在自己心中的最高位置上。
兰考的采访让我坚定了信念:我应该写焦裕禄,而且一定要写好焦裕禄。作为一个作家,同时也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这是责任所系,使命所系,更是良心所系。
在兰考,我听到最多的,是关于焦裕禄与人民群众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的描述。
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兰考县从历史上就多灾多难。翻一翻旧县志,那些记载让人毛骨悚然。明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连续3年大旱,赤地千里,田野一空,出现了“三人同行,二人同食一人”的现象。县志还记载着“若有人死不葬,煮而食之”。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兰考的灾难?是黄河泛滥。天下黄河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在兰考。历史上记载,从1477年到1785年的400多年间,黄河在兰考境内先后决口29次,有8次大水漫堤,全境成为泽国。黄河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泥河,到中下游的黄河里面一年流挟的泥沙有16亿吨,这么多的泥沙高到一定的时候,决堤就是必然的事。今日兰考有籍可考的黄河故道有11条,11条黄河故道形成了更多的黄河故堤,故堤环绕沙丘,又形成上百个风口,给这个县留下大片的沙荒地、盐碱滩,风沙、内涝、盐碱成为亘古不变的“三害”。
焦裕禄到兰考时是1962年底,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也是最严重的一年。一冬无雪,三春无雨,风沙打死21万多亩麦子,秋天又遭内涝,淹死30万亩庄稼,盐碱地碱死10多万亩青苗。当时兰考所有耕地加起来不足100万亩。亩产不足40斤,全县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全县36万人,灾民就有近20万人。开封地委为了改变兰考状况,先后物色过几个干部去任职,可人家一听说去兰考,就连连摇头。最后物色了正在尉氏当县委副书记的焦裕禄,地委领导找他谈话,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兰考是全地区最苦的一个县,最穷的一个县,最困难的一个县。面对三个“最”字,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他说什么?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他还表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焦裕禄刚到兰考工作时,干部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环境太艰苦了,所以很多干部都想方设法调出兰考。有个干部编了个歌谣,叫“十二愁”,说:“吃也愁,烧也愁,穿也愁,住也愁;前也愁,后也愁,黑也愁,白也愁;出门愁,进门愁,愁来愁去没有头。”
当时兰考县有个特殊的机构——“劝阻办公室”。“劝阻办”是兰考当时特有的产物,全国2000多个建制县,只有兰考有“劝阻办”。因为兰考逃荒要饭的人多,县委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劝阻流民的办公室,各公社、各大队都有相应机构,在村里劝,在路口截,在车站堵,目的只有一个:减少灾民外流。焦裕禄到兰考没几天,就把“劝阻办公室”这块牌子摘了,挂上去的是“除三害办公室”的牌子。
这两个办公室的一撤一立,也是焦裕禄改变党和政府工作态度和作风的第一个大举措。也是向群众表明党和政府的决心:不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困难,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兰考面貌。
从县档案馆借出1962年到1964年上半年的县委工作档案,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逐日梳理,编制了一个日程表,这个日程表编排完了,我蒙上被子大哭了一场。475天,除了治病的那段日子,焦裕禄几乎天天在第一线,每天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
兰考有200多个村庄,焦裕禄在兰考当县委书记的一年半时间内,走了122个。他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坐到群众家的炕头上,深入到牛屋里,把身子扑到大田中。焦裕禄一进村,挨家挨户串门,如果赶上吃饭时,第一个动作是掀开锅盖看一看,看看群众有没有吃的,吃什么。再看柜里有没有粮食,有没有棉衣棉被。见了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就喊娘,老人们说:“你是县委书记,把俺叫娘,俺怎么担得起呀?”焦裕禄说:“在俺山东老家,俺娘也是您这个岁数。”他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在兰考,我发现人们说起焦裕禄,大都不称“焦书记”,而直呼“老焦”,一声声“老焦”,让我一次次怦然心动,热泪难禁。
当年大通讯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1990年重返兰考,写下《人民呼唤焦裕禄》。文章写道:“兰考人心目中,焦裕禄没有死。在村头、田间,在农舍、牛屋,在农村饭场,在夜半梦乡,他们似乎还跟焦书记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剧本创作中,我一遍遍读着这些文字,涌在笔端的思绪,仿佛也有了炽热的温度。
编辑:罗韦
关键词:焦裕禄 兰考 黄河 何香久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