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红十字会送棉被为何被集体误读?
当大家不约而同走上投机之路,甚至不惧重复,则批评的独立性事实上已被取缔,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集体性盲目。
受超强台风影响,琼粤桂三省数十万群众受灾,红十字会紧急救援,物资中含几千条棉被,意外引起舆论哗然——“三伏天为何送棉被”、“暴露出来的依然是管理问题和救灾机制的短板”、“驴唇不对马嘴”……视角不可谓不高瞻,言语不可谓不犀利,只是太缺乏实证精神。
受灾地区昼夜温差大、湿气重,棉被能铺能盖,方便应用,只要在当地生活过,对此应不陌生,可为何这么多评论者集体无视这一点?
这是因为,自“五四”以来,前贤力倡德先生、赛先生,但从实践看,两者均有未落实处。我们往往将演绎逻辑误为科学,排除了其中的实证精神,只要逻辑自洽,便信以为真,这就给误会提供了可能。
确实,“三伏天送棉被”这样的概括很有落差,容易引人注目,而写作者无需亲临一线,无需经验积累,无需做最起码调查,坐在书斋中就能哗众取宠,甚至成为名流,这自然鼓励了闭门造车、奉“常识”为圭臬的偏执。可问题是,“常识”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中,上帝造人曾是常识,太阳绕地球转也曾是常识,在今天,小学生都知道它们是谬误。
人类的认识是层积而成的,要突破既有误区,需要演绎逻辑和实证精神两条腿走路,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做学问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储安平先生也曾批评过,中国学问多是屋子里做的,适合批评、争论、教导、开会,大师遍地,而英国学问多是在工厂和实验室里做的,所以能很快变成产品,造福人类。
值得警惕的是,过去百余年来,缺乏实证的演绎逻辑曾一次次将我们民族带入苦难境地中,庙堂上天天喊新词,却少有人关注这些新东西是否与现实匹配,是否能落实,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的“口力工作者”层出不穷,可于事何补?
一个社会需要批评,但只有立场没有实证,本身就已违背了批评的精神,不仅无法提升整体理性水平,反而会走入“破鼓万人捶”的误区中,无非是迎合一下众意,做番精致的文字表演,当大家不约而同走上这条投机之路,甚至不惧重复,则批评的独立性事实上已被取缔,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集体性盲目。(蔡辉)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三伏天送棉被 红十字会 威马逊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