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信用“发霉”

2014年08月01日 15:00 | 作者:盛翔 | 来源:西安晚报
分享到: 

  一张父亲遗留下的1000元定期存单,让河北平山县陈家峪村的陈兰平大爷奔波了8年也没有取出来。如今,陈兰平已身患残疾,生活贫困,走路一瘸一拐,记性也越来越不好,但他仍然在为这张存单到处奔波求助。对陈兰平来说,这张存单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成了一个难解的心结:明明盖着公章的存单,怎么信用社就不认了呢?(7月31日《燕赵晚报》)

  一个简单道理是,如果一个人从银行贷款,无论借款合同是否丢失,欠银行的钱也必须还;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把钱存在银行里,无论银行是否还有存根,也理应无条件兑付。储户与银行之间的权利应该是对等的,银行找不到存根,不能成为其拒绝兑付存单的理由。

  类似银行拒绝兑付老存单的事件一再出现,不止让银行的公信力大受损失,同时也验证着银行监管的空白。拒付老存单的行为一再发生,哪怕储户已经为此奔波8年,负有监管职责的银监会,却从未介入,更从未追责,令人匪夷所思。

  “县里来的人直接告诉我,存款凭证超过20年作废,所以我的存单已经作废了,拿出来直接撕掉就行了。”这是最令人惊诧的地方所在。“存单过期20年作废”,银行系统真有这样的规定吗?如果只要存款20年以上,储户的钱就成了银行的钱,谁还敢把钱存在银行里?对于当地银行这样的言论,相关部门首先需要认真查证。

  网上流传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在祖先的遗物中找到一张手写存单,200年前老祖宗在瑞士某银行存了100美元。结果银行按利息兑现之余,还额外奖励了这位最老客户。这张存单被装裱起来放在银行展馆,告诉公众“存在我们银行,只要地球还在,您的资金永远不会丢失。”这故事背后的诚信精神,至少应给国内银行带去一些启发。

编辑:曾珂

关键词:存单 奔波8年没取出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