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商业包装古刹未必全是坏事

2014年08月20日 09:50 | 作者:王了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当地政府究竟有没有要求盘龙寺走商业化道路,其实至今仍是双方各有话说。盘龙寺对“商业化”反应激烈,自有僧人开山以来首次闭门谢客,而当地政府又表示,这是沟通不畅,政府并没有这样的计划,只是希望将部分陈旧凌乱的景点加以改造提升,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管理模式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对于寺庙,究竟谁说了算。

  我国《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规定,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也就是说,寺庙是否该走商业化道路,寺庙本身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这也给了他们争取权利的底气。盘龙寺之所以对“商业化”如此敏感,的确有其道理。如今的过度商业化,让许多寺庙唯利是图,完全变了味道。比如,一些知名寺庙专注于武术巡演、特色餐饮、影视创作、活动创收,彻底将寺庙盈利化、公司化,已经与佛门庄严清净形象背道而驰,盘龙寺显然不想重蹈覆辙。

  作为佛门净地,寺庙在人们理想中,应该是远离尘世、清净养心之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僧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些僧人的手机电脑宽带,无不与商业挂钩,古代寺庙那种通过挑水种菜、加上一点简单物质交换就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完全与商业隔绝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关键的问题是:寺庙的商业化,究竟要把握什么样的度。

  其实盘龙寺“禁止在寺内进行商业活动”的千年清规就是一个很好的底线。寺内保持清静无为的氛围,寺庙周边和文化宣传上,加入一些商业元素无伤大雅,一方面可以筹措部分善款,达到以寺养寺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宣扬名胜古迹、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商业化”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恶意标签,就像禅宗六祖惠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寺庙方面对待社会发展,不妨持有开放态度,在保证千年古训的基础上,多和当地政府沟通,“商业化”只要用得好,也是为民众积善。 

编辑:罗韦

关键词:寺庙 商业 商业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