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老存单为何频频遭遇兑现难?
有网民发布微博称,82高龄的母亲去中国银行徐州分行领取18年前的定活两便存款,存单尚在,却被告知“超过15年的存款单就不好承认了”。此事引发全国热议。22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相关人士说,不存在“有效期”的说法,该行相关负责人已上门向客户致歉,将对客户存单进行兑付。(8月24日《京华时报》)
银行在、存单在,存款竟然会“过期”,如此“最终解释”,跟坑蒙拐骗何异?好在此事经媒体传播开来,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成为公共事件,银行方终于也承认胡说八道指鹿为马,三次登门致歉。只是,如若不是举国关注,如若老人自认倒霉——这事儿,果真就“不好承认了”吧?或者说,“超过15年的存款单就不好承认了”的游戏规则,是工作人员“灵光一闪”、抑或还是“我行铁律”呢?
这些年,老存单遭遇的兑现难,不止让时髦的契约精神大大受伤。一张父亲遗留下的1000元定期存单,让河北省平山县陈家峪村的陈兰平大爷奔波了8年也没有取出来。如今,陈兰平身患残疾,生活贫困,走路一瘸一拐,记性也越来越坏,但他仍在为这张存单到处奔波求助——这是7月31日《燕赵晚报》报道的一则新闻。无独有偶,湖北、河南、吉林、安徽等多个地方也都有过老存单难兑付的事例。本可兑付22万元,银行却以失效为由给8000元打发;存款26年利息不够交管理费,反欠银行钱……商业银行翻脸不认账,似乎成了很流行的一件事。你骂,它就改;你不说,就霸王条款一语成谶。
法理而言,存单虽老,权责关系未曾泛黄。古罗马法谚有云:任何人不得因自己之不法行为而获得利益。在欧美,法院判例和制定法中也确立当事人“不得因过错获得利益”为一般原则。即不管怎么说,商业银行不可能因为所谓的存单“过期”,而坐收渔翁之利。在我国法律中,具体而言,譬如《经济合同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搜自变更或解除合同”。银行与储户的合同法律关系,决定了商业银行更不得单方以存款超期、利率过高为由,拒绝履行储蓄合同义务。即便存单时效超长,也当根据《储蓄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简言之,合同在,规则变更与否,不是银行方说了算。
这些道理,自然算不得新鲜。公众既无须指桑骂槐地说银行业暴利,更不必隔靴搔痒祈祷服务价值的归位,因为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如果继续靠贴一个公告就视作告知储户、然后翻云覆雨自说自话,金融监管恐怕总不能摊手耸肩说抱歉而已。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金融业态也将呈现出新趋势和新特征。利益也好,规则也罢,没有什么是长生不灭的,轻飘飘一句话就剥夺存单兑现权,这样的“误会”,仅仅是“误会”而已吗?总之,老存单屡出问题,罚单不能看人下菜碟。(邓海建) [返回光明网首页]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老存单 兑现 超过15年的存款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