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纠偏“去中国化”留住古诗只是起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据报道,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不久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中删去全部古诗,有关部门解释称是为了给学生“减负”,但依然引起了很大争议。近年来课本的每一次增增减减,都能引来广泛的关注;经典的古诗词、散文等也不是第一次从课本中消失。对于“去中国化”的忧虑,恐怕并非针对删除古诗这一孤立事件而已。
经典古诗词为什么应保留在课本之中?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实在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
而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是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然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人员永不过时的“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烧不退,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北京小学一年级古诗词扩容,体现了一个良好的态度。但避免教材“去中国化”,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课本不删古诗只是起点,还应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化基因”更加自觉自愿地被学生接受。首先,教材选哪些文章,去除哪些文章向来争议颇大,但其决策过程却一直欠缺公开,既看不到听取公众意见的程序,也没有说明过明确的选入或删除标准。无论是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大撤退”,还是周杰伦的歌曲被选入教材,单方面的行政决策,公众只能被动接受,自然争议多多。
其次,古文、诗词确实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古文动辄要求“全文背诵”也让不少学生说起来都是泪。学生不愿死记硬背,能否让学生自己学写点古文?能否把本就与音律相通的辞赋配上乐曲,一边唱一边学?诗词的魅力还在,学生却不太感冒,不妨先反思一下咱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还停留在“古代”。
再次,反对“去中国化”万万不能矫枉过正为“去外国化”。优秀的教育应兼容并包,真正的大师应学贯中西。学生在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需要汲取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养分。教材不可过于“洋气”,亦不该一点都不“洋气”。
在经济硬实力已逐渐成长为“世界引擎”之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应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输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风,若中国的课本越来越难见到经典的古代诗词,若中国的下一代只会ABCD不识之乎者也,无疑将形成一个尴尬悖论。唯有及时对“去中国化”纠偏,才能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张涨)
编辑:曾珂
关键词:去中国化 纠偏去中国化 留住古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