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9·11”并没有深刻改变美国
在21世纪的国际大事件中,“9·11”毫无疑问是里程碑式的一起,它对美国民众的安全观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世界的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13年后的今天,再次审视后“9·11”时代的美国,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犹在、影响犹在、反思犹在,但必须承认“9·11”并没有“深刻”改变美国,特别是在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等外部性方面。
后“9·11”时代,美国将反恐列为国家优先战略,誓言要瓦解、驱散并最终击败“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和追随者。两年前,“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被美国击毙,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称“基地”组织已陷入“难以逆转的”衰落。这应该算是奥巴马政府最为荣光的时刻。但实际上,恐怖主义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相反正变得更加危险和恐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得到空前发展,每个分支都在寻找机会打击西方利益;二是“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异军突起,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展,攻击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大部分美国人的安全感并没有得到提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上周联合民调显示,高达4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美国比“9·11”之前更加不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反恐正在陷入“越反越恐”的尴尬局面。
美国为何会陷入反恐泥潭?不是说美国对于恐怖组织的打击不给力,而是抵不过更多恐怖组织的产生和壮大。换句话说,美国只强调反恐,却没有深刻反思恐怖组织的生成原因。恐怖组织的生成当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拿近期让美国颇感头疼的“伊斯兰国”来说,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与美国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政策就紧密相关——在奥巴马鼓吹为“中东政治现代化的成功典范”的伊拉克,因为美军的匆忙撤离和伊政府对逊尼派的持续打压,给了这一逊尼派极端组织起死回生的机会;在美国一度宣称要帮助反对派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叙利亚,这一极端组织不仅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援助,而且经过战争洗礼后战斗力越发强大、思想越发极端。如果考察一下美国与中东的关系,就会发现有许多后来的敌对者都曾是美国支持、帮助过的国家或派别。
“9·11”虽然改变了美国的安全战略,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改变。比如“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奥巴马在今年5月底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更是将“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设定为底线。沿着这条战略出发,美国早已习惯在外交政策上打两手牌:一是充当平衡手角色,谁强压谁、谁弱帮谁;二是在全球推销所谓“民主”和“人权”。但这些战略和政策选择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其要打压、干预的国家或组织势必不买账,矛盾和冲突因此变得不可调和,对美国的不满和对立因此不可避免。更为不堪的是,美国有时候只是扮演一个破坏者的角色,没有担当起重建者的重任。这在伊拉克、利比亚、乌克兰等问题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战略和政策选择,难免滋生恐怖主义,难免会针对美国。
9月10日晚,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全面阐述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略,宣布将对其实施“系统的”空袭,包括对该武装在叙利亚境内目标采取行动,以求将其“削弱”并最终予以“摧毁”。以这样的方式拉开纪念“9·11”十三周年的序幕,多少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味,也难怪美国民众会感到更不安全。美国是时候反思自己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了,假如不做出深刻改变,“9·11”遇难者的鲜血或将白流。(丁建庭)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美国 战略 恐怖主义 9.11事件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2018年留日学人春节招待会在东京举行
巧手创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美丽乡村过大年
“暖阳行动”——冬季送给孩子们的温暖
莫斯科遭遇连日暴雪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