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京津冀严重雾霾加鞭增长方式转换
这几日京津冀雾霾严重,诸如“早晨一拉窗帘,还以为自己的眼睛瞎了”等在年初雾霾严重时流传的有关空气质量的段子又盛行于网络。今天(10月10日)有媒体报道昨日雾霾严重程度至:站在天安门广场,“国庆主花坛在雾霾中难见真容”。报道称,“下午14时,北京市气象局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此前一天,北京已经启动了下半年首个黄色‘空气重污染预警’,预计全市9日至11日将持续‘5级重度污染’”。不仅如此,还有新闻报道说,华北雾霾已经自行“出口”,以致邻国政府不得不提醒与中国接壤地区的民众减少外出,做好防护……
不知道这种存在严重雾霾的日子还要伴随人们多少年。但是,如果把雾霾视为一种“增长病”,那么,“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雾霾的消除上。以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的现代化历程看,其意识到必须治理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污染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环保法律基本完备并严格执行,直至今天,凭眼可见的事实是,在昔日工业发达的东北、中部地区,一些曾被污染、但已经禁止任何工业污染物排放五六十年后的河水也仍然没有还清……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其经济发展尚无前车之鉴,致其在工业化百多年后才开始意识到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相较英国后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历程虽短于英国,但却在英国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不惜牺牲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与英国同时改弦易辙,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由此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类似“伦敦雾”那样严重的污染问题。
没有把环境的容纳能力作为经济增长底线的思维及其操作限制,对经济增长的疯狂追求就无异饮鸩止渴。在中国,像最近几日这样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呼吸的严重雾霾,实则是对“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的某种对冲。没有底线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是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迅速演变成如媒体所称“呼吸保卫战”。
据媒体报道,面对严重雾霾,“多位环保局长都曾对记者‘大倒苦水’,他们认为在当前环保机制下难以根治雾霾,因为造成雾霾的污染源‘环保局长’根本管不了”,“东部沿海某省一位环保局长说,只要市(县)主要领导‘不点头’,像‘三高’企业这样的污染源,环保局管不了、治不了、关不了”,“因为这些企业能缴纳高额税收,这才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环保这样的‘次要’工作要为增税这样的‘主要’工作‘让路’”,“并且,只要这些‘三高’企业合法‘落了地’,按照当前法律法规,环保部门没有权力关停它们,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请求当地政府配合”。
由此可见,中国的雾霾,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增长病”。当然,这种“病”,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病症。因为看似“平等待人”的雾霾,其实既是增长不平衡的产物,同时也是化解“刹车”、以及在“平等”的表象下进一步固化不平衡增长的蛮力。显然,如此没有环境底线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政绩”及其实际利益,都使少数人受益,并使这些人产生无法遏止的增长冲动和动力。
因此,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不变、决策方式不变、受益格局不变,那么,其结果就不仅是雾霾困扰人们的日子会更长,而且其严重程度也会更甚。
编辑:曾珂
关键词:京津冀严重雾霾


翰墨迎新春
手写春联惹人爱
农民工专列 温暖回家路
欢庆社火年味浓
平昌冬奥会主火炬点燃
带福回家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