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得了“选择困难症”?专家:过度纠结可能是心理亚健康
“手机买苹果6,还是苹果6PLUS?”
“出门穿裙子还是裤子好?”
“今天中午吃饭还是吃面?”
……
在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纠结。小到吃饭穿衣,大到读书就业,从若干个选项中最后选定一个,自然会经历一番权衡比较,也难免出现犹豫,这本是平常事。不过,如果这种情形反复上演,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举棋不定,长时间无法决断,或是无论选了哪一项事后都会懊恼后悔,因此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那就要当心了。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称得上是一种“选择困难症”。有人把这种症状,和时下人们已经认识比较多的“拖延症”与“强迫症”,一起戏称为现代生活压力下的“三大顽症”。
难以做决定,还真挺常见的。今日下沙的微友邓小姐,就在“神吐槽”栏目里求助:谁来帮帮我,这套床单,选格子的好,还是条纹的好?
邓小姐算是一位网购达人,“不用出家门就可以买到相对价廉物美的东西,很方便啊。”可是,伴随着这种便捷,烦恼也随之而来。前几天,她想买一套床单,网站上输入“床上用品”四个字,立刻跳出了10000多个相关产品,海量信息让她看花了眼,更别说如何选出一款适合自己的床单了。“对着电脑看了好几天,选来选去就是选不好。”
邓小姐十分清楚,“做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之前读书,学校专业是爸妈帮着挑的;毕业找工作,是家里亲戚帮忙介绍的;现在租住的房子,是大学同学定下来之后,她跟着合租的;上次国庆假期本来想选个地方去玩,一直到假期过半还没选定。“就连逛街买衣服,我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去,必须拽着至少一个小姐妹,帮我下决定,买还是不买,买这件还是买那件。”
“我朋友都说,我这是严重的‘选择困难症’,她们已经习惯了我做什么事情都在那里犹豫来犹豫去,大家集体活动也不再征求我的意见,反正我也给不出意见……”
说起邓小姐的情况,杭城某心理咨询室医生刘泽认为,一方面不必过于烦恼,另一方面还是要积极面对,做好心理建设。
“选择困难,折射出的是不够自信、逃避责任的心理,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这可能和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都有关系。一般来讲,我们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来对待。”刘医生打比方说,面对选择总是无所适从的人,就好像脑袋里随时都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样,互相都占不了上风;这时如果身边有其他人愿意给出意见,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把选择的压力甩给别人。
“出现选择困难的人,一般还会伴随着有一些其他心理亚健康的状况。比如说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或者讨厌什么。因为不够了解,内心就很容易产生冲突,最后会因为把握不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而难受不已。”刘医生进一步解释说。
现在,邓小姐急于知道的,是克服选择困难症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刘医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选择困难的人,一般比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败,家人朋友一定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少打击少否定,避免让情况越来越严重。
此外,还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自问自答”法,比如说常常和自己对话,类似“为什么要买高跟鞋,因为家里都是平底鞋”,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摆脱选择困难时的困顿。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先是坚定地接受一种选择;当选择完成后,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不要去比来比去患得患失。”刘医生说,这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暗示, 逐渐走出选择障碍阴影。
在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时,还可以采用对比优劣的方式来进行选择,例如列出两项表格,把需要做出选择的选项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列出来,这样清晰能看到对比,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最后,加强自身的安全感。“尽可能改善自己与身边人、尤其是与父母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从中学会欣赏自己。”刘医师说,亲密关系的改善和安全感的增强,都可以缓和心理压力,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记者 李思璇)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纠结 选择困难症 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