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拆弹英雄于尚清生命垂危 碎片随时“穿”出身体
昨日,北京306医院,于尚清躺在病床上,情况与昨天相比没有好转,仍未脱离生命危险。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306医院,于尚清的病房门上贴着“病人需静养,请勿打扰”的提示。
生活没有像炸弹一样,最终成为碎片。11枚自制炸弹,当装满汽油的啤酒瓶崩裂,刺入体内的100多块玻璃碎片,没有摧毁民警于尚清。他坚持了11年。
还清醒的时候,痛苦始终没有被一次性地剥离。有时,于尚清坐下,就会发现腿上鼓起个“小包”,拨几下,就会掉下一个玻璃碴。
身边的人始终帮他对抗着身体里的碎片。妻子杜长君已经记不清用了多少擦拭伤口的棉签;儿子于嘉会无数次地想象,当老爸退休了,他去接父亲的场景。
如今,他失去意识,生命垂危。
“这不是他们一家人的事。”他的领导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住老于。
“咱是做警察的,那次就算于哥不上去,也总要有一个人去。”一位同事说完这句,沉默了。
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病房的大窗,可以照到屋内的南北两端。
南边是病床上的蓝色床单,北边是一盆海棠花。
裹在蓝色被单里的于尚清没能感受到阳光,他的双眼蒙着纱布,嘴里插着呼吸机,正在接受透析,能听到呼噜噜的声音。
那盆海棠花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它的身下,依次是微波炉、冰箱。
花是今年8月于尚清刚来北京时,他的同事买的,每天这个时候,阳光照进来,“这么大的花火红火红,他看着可乐了。”妻子杜长君双手比划着,花朵像一个苹果大小。
海棠花正对着病床,于尚清睁开眼就能看到。
“人不行了,花也蔫了。” 杜长君的声音又变成了哭腔。
医生坐在病床前,填写透析的各项指标。情况与昨天相比没有好转,于尚清仍未恢复意识。
碎片随时“穿”出身体
在家的十年,于尚清身上经常鼓包。
2003年的那次爆炸,100多块啤酒瓶碎玻璃射入他的身体,眼底、膀胱……因为取出便有生命危险,这些碎片成了于尚清身体中不听话的一部分。
有时从外面回家,刚坐下就发现腿上突然鼓出个小包。用东西拨几下,一个玻璃碴掉出来,然后在肉皮上抹点药。
然而,体内的伤却不容易治愈。
由于玻璃碎碴扎入神经,于尚清的一些身体部位不能活动,不止这样,只要有要活动的意识,就会产生剧痛。
“再疼,他都自己忍着。”同事王警官说,在单位从来没听于尚清喊过疼。这次在医院,医生说一名19岁的孩子因为胃酸上返疼得满地打滚,而于尚清愣是一声没吭过。
直到同事们从他办公桌收拾出那一“鞋盒”止疼片,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了这十年。
妻子杜长君知道,吃止疼片伤胃。可是她也没办法,疼起来的时候,于尚清头上都是汗,有时整宿地睡不着。50多块钱的止疼片,正常功效是6个小时,对他两个小时都挺不过。
疼得受不了时,于尚清只对杜长君发脾气。
“只记得他疼时的样子”
来北京两个多月,杜长君苍老了不少,用手捋一下头发,一缕白发夹在手指缝中掉了下来。
昨天,病房外,她拿出一个信封,里面是一沓边缘有些发黄的照片。
这张,是我们在部队刚结婚;这张,是他刚转业,孩子刚6岁;这张是他受伤在医院做手术;这张是他来北京领奖……
不知谁说了一句,于大哥年轻时真俊啊。
“我那时也好看!”杜长君拿起照片,又一张张翻了一遍,然后用一张白纸包起来,重新装进信封。“这十年太苦了,现在只记得他疼时候的样子。”
在家时,于尚清每次疼痛,杜长君就给他按摩,从头、颈椎、到脊柱、腰、腿,一直到每一个脚趾。
10月27日于尚清病危后,她时刻盯着监测器,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丈夫就走了。她不敢闭眼,实在挺不住了,便在旁边病床“偎”一会儿。
问她这么熬着累不累,她把眼睛瞪得好大,表情是诧异的,“我好不好能怎么样,只要他好就行了。只要他能活,哪怕植物人我也愿意照顾。”她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哭腔,脸上布满泪水。
于尚清病危抢救那一晚,她跪在病床前给丈夫磕头,央求已经失去意识的他不要丢下自己,不要丢下这个家。
爆炸前的父子通话
“我无数次想象,他光荣退休了,我去接他。”儿子于嘉靠在墙上,抽完一支烟,沉默了一会儿又点上一支。
谈起对父亲的记忆,于嘉说自己十五六岁时特别爱模仿父亲,管他要迷彩服。“心理特别崇拜他,他什么都会修,单位里人人都尊敬他。”
长大后,于嘉当过兵,复员后到父亲的单位当了警察。
于尚清很高兴,他对儿子说,“我能死里逃生,我的儿子能进部队、当警察,是对我最好的纪念。”
2003年拆弹前,于尚清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他说,我要去做一个工作,完事以后告诉你。不管有没有事,明天6点你跟领导请假,回来看看我。
当时于嘉在离齐齐哈尔一百多公里的部队农场里当兵。他记得,父亲说到这里就挂线了,电话另一头,于嘉哭了。“现在我们家还留着我爸的一份遗书,是当年在拆弹现场找到的,背面是拆弹的电路图。”
“这不是他们一家人的事”
十年,陪伴在于尚清身旁的,不只是他的家人。
由于长年服药,2013年5月,于尚清出现呕血、便血症状,齐齐哈尔当地医院检查确诊胃部、肠道黏膜糜烂,建议到北京治疗。
今年8月中旬,齐齐哈尔市公安局领导经过沟通,派了一辆120救护车送于尚清来京,车开了将近两天,一起来的还有一名医生、护士,和于尚清的多名单位同事。
王警官是其中一人,三个月来,他留在北京,住在医院后面的快捷酒店,帮忙照顾于尚清。订餐、交费、买药和日用品,凡是治疗及生活需要的,他通通去跑。
昨天,齐齐哈尔公安局又有3位同事到医院陪护。“这不是他们一家人的事,单位里人人都知道。”陪护的郭警官说,最近单位里的人经常打电话问,于大哥怎么样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开始的两个月,于尚清的情况明显好转。
于尚清最爱吃羊汤,感觉自己身体见好,说想要吃羊汤。王警官看他难得高兴,赶着跑去买来让他尝了两口。“我每天盼着于大哥能早点好,跟我们一起回家,可最近却每天好像都在面临着生离死别。”
于尚清病危抢救的消息传出后,10月29日,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孙永波,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吴刚等领导专程到病房看望,吴刚当时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保住老英雄的生命。
目前,治疗费用已经达到40万元,每天的费用过万。王警官每天要向局领导汇报于尚清的病情。“吴刚局长说了,用最好的药、最好的仪器,不管花多少钱。”
新京报记者 陈瑶
编辑:曾珂
关键词:拆弹英雄于尚清 拆弹英雄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