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火车票涨价”别弄假成真
针对有媒体报道的“普铁客运价格上调预期临近,高铁票价将实行浮动制”的传闻,央视财经记者进行了多方了解,发现这是一条假消息。另据记者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如果有关部门要调整铁路客运基准票价,必须召开听证会,否则不可能调整。(11月20日央视)
眼瞅着春运在即,火车票若是趁火打劫,估计只会在一票难求的伤口上,生生撒上一把“跨区域用盐”。当然,从程序上说,这铁定是则不实消息。道理很简单,因为依据我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都应当施行听证会制度。火车票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在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的当下,贸然涨价,估计只会自己给自己找茬。
不过,无风不起浪。专家的“涨价说”令舆论沸腾,离不开几个现实语境:一是近期电价成本上升,煤炭价格下调,年内上调货运价格的压力较大。二是截至9月末,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合计3.5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3.06万亿元的负债总额扩大,较今年上半年3.43万亿元的负债总额也有所增加。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总计5.45万亿,负债率超过64.77%。在这样的背景下,“穷则涨价”似乎是惯用的逻辑。因此,专家的说法是,由于发改委价格司爆发贪腐案,对铁路价格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原计划于年内上调的客运价格或搁浅。
那么,火车票即将涨价,果真是不折不扣的无稽之谈吗?
有一个背景不能不提:这些年,各种价格变动、公共政策出台,但凡会引发民意反弹的,经常要借助“有关人士”、“专家学者”、“业内传闻”之口,羞答答先抛出来打前站,试探舆情之后,再决定是辟谣还是正式推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私家车限购:先是民间传闻,后来是权威否认,然后是传闻再起,再后来是新一轮辟谣——哪知话音刚落,隔夜就流言成真,权力公信斯文扫地。从高考改革方案到垃圾选址方案,从水价调整策略到城市治堵大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就难怪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民众的眼睛里总容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是的,狼来啦的故事讲多了,信用这回事就陷入塔西佗陷阱。再说,少数部门迂回式试探民意,指望绕开程序正义,便捷地实现部门利益或集团诉求的伎俩,还少见吗?
“专家放风”的这种策略,当然可攻可守、游刃有余:正过来说,专家是权威,说话当然不是吹水,反过来说,专家不过局外人,说来说去也是一家之言而已。那么,民众是信呢、还是不信呢?
涨价当然不是动辄得咎,非权威消息也不是不能姑且听之。但不管怎么说,权威部门起码要慎用“否认权”,不能背弃规则与秩序,玩捉放曹的游戏。眼下而言,“火车票涨价”究竟是否假消息,既有待权威部门回应,更期待别转眼就弄假成真。
编辑:曾珂
关键词:火车票涨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