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慧星:民族地区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我国的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的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区,又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和难点;既是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门户,又是发展相对封闭滞后的区域;既是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的重点地区,又是抵制‘三股势力’的前沿阵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为特邀人员参加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四川考察团的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张慧星分析了发展好民族地区的实际困难和重要意义。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计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民族地区国土面积61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4%。全国共有包括5个自治区在内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民族经济政策进入有史以来最好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张慧星通过一组数字的对比说明我国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云南、贵州、青海三省与五个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1.57万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47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3%,占全国GDP的比重从8.81%上升到10.28%;人均生产总值从9286元增加到3.37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330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年均增速2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8836元和2277元增加到2.26万元和6579元,年均分别增长13%、14%。
“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一直是限制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大为改观。”张慧星透露,民族八省区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7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5倍多;截至2012年底,民族八省区公路总里程达到97.8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58万公里,发展速度均处于历史最快水平。
张慧星介绍,最近十年时间,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民族八省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各项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族地区 发展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