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农民工摄影师:无法忘记镜头里女工的眼神(图)
原标题:农民工摄影师:无法忘记镜头里女工的眼神(图)
这是占有兵最难忘的一张照片,图片里女工的眼神让他感觉“女工想从那个环境里挣脱”。
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让很多工人眼神空洞。
占有兵也拍摄人物肖像照,也能从女工的眼神里读出期盼。
占有兵
41岁,湖北襄樊人,退伍武警,打工16年,目前在某杂志工作。2005年开始用相机记录打工者生活,拍摄图片超过40万张。近期出版名为《我是农民工》图文作品集,呈现农民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对话动机】
占有兵用坏了3部相机。
废弃的工厂、铁皮搭建的商铺、染着黄头发的农民工、胸口文身的打工妹,全出现在他的取景框里。
9年记录,在国内,少有人像他一样系统全面地用相机来关注农民工。当初拿起相机,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定,在外打工漂泊,对失业的恐惧掩埋了很多理想。
从亲历者变成观察者,占有兵在年轻的打工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也更关注这个群体的未来。
镜头里的他们 是我的过去
新京报:关注了9年打工群体,你一共拍了多少家工厂?
占有兵:拍摄以我所在的工厂为主,其他还有五六家,其实整个镇里的工业区都逛过,以东莞长安镇为样本。
新京报:拍摄的照片里,让你印象最深刻是哪一张?
占有兵:女工休息的那张。那是2011年1月5日上午10点多,拍摄地是女工进无尘室之前换衣服的地方。
新京报:为什么印象深刻?
占有兵:女工们平时是站着工作的,工作时用显微镜,眼睛会很疲惫。她们站了几个小时以后,会闭眼休息。我进无尘室时要戴着两层口罩,呼吸不是很通畅。才待了2个小时,就觉得非常不舒服。可她们平均每天要在那个环境工作10小时。
新京报:图片中一个女工直盯着你的镜头,你怎么理解她的眼神?
占有兵:在那之前我已经拍了几张。一个女工听见快门声,回过头看我。后来再解读这张照片,那目光里透着“想从这个环境中挣脱出来”。
新京报:你拍照时,打工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
占有兵:其实绝大多数人没有抗拒,也没有反应。有很多人会好奇,问“你拍照做什么?”我会把随身带着的、已刊登出来的作品拿出给他们解释,有时候会开玩笑,“明天给你上个头版”。
新京报:你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占有兵:他们每个人的生活我都经历过。比如找工作、面试、培训、上生产线、被解雇。他们是我的镜子,是我的过去。
他们无力决定下一代的前程
新京报:你会特别关注某一个或某一类打工者吗?
占有兵:有段时间,我找了五六对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里打工的。给他们拍了肖像。
新京报:父辈的打工者怎么看待与子女同在一厂?
占有兵:他们说,孩子又不喜欢读书,不如出来打工。很多孩子才十四五岁,年纪不够,就跟别人借身份证进厂打工。
新京报:会想到打工者的下一代。
占有兵:每天在流水线长时间劳作,上一代人的生活如此,为什么能接受下一代还是这样?现实是,很多打工者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力决定下一代的前程。
新京报:很残酷的现实。
占有兵:是,当年第一代人出来打工,子女大多成了留守儿童。孩子的作业没人督促,接受隔代人的托管式教育,有些还被寄养在亲戚家。
新京报:所以这两年你更多关注了打工者的子女。
占有兵:是的,当年工厂招工,超过25岁的都不要。这些年轻人慢慢成家生子,有些80后宁愿丢工作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随迁的孩子只能读民工子弟学校。那时我的孩子也要上初中了,我也很焦虑。我想这也是很多工友最关心的。
拍摄中屡次惊动警察
新京报:拍照时被拒绝过吗?
占有兵:有时会发生摩擦。一次我拍摄一个关闭几年的旧工厂,去的时候保安在打瞌睡,我在里面拍两三个小时后,他紧张了,打电话给老板,叫来了警察。我给警察看了我的作品,他让我走了。
4个月后,我在一个玩具厂门前拍照,五六个保安把我弄到警务室,也报了警。结果来的警察和在旧厂房遇到的是同一个,他说“怎么又是你?你没事去拍些名山大川,拍这些做什么?”
新京报:对你的拍摄产生了一些困难?
占有兵:对我其实没有很大困难。大部分东莞的工厂是来料加工企业,一些技术生产机密是外方提供的,厂家不清楚摄影师的目的。去很多地方拍照之前,我是提前沟通的。他们也知道我不是想获得什么机密。
新京报:相比外界的专业摄影师,这是你的优势?
占有兵:职业摄影师是想进来拍照,但一些工厂是对外封闭的,而我身处其中。但是开始时我的问题和思考是,能否跳出来看我们这个群体自身,后来也从迷茫走向清晰。
新京报:外界摄影师的视角是不同的?
占有兵:一些局外人来拍,是隔着东西来看。
新京报:隔着什么东西?
占有兵: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外界的人不能理解这里的生活,会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看待流水线工人的生活。
干不动为止,为了活着
新京报:你已经不是农民工了,曾经的视角还在吗?
占有兵:没有变化。我没有任何优越感,我觉得自己还在打工,生存的危机感一直都在。我也经常去工厂,和与我年纪相仿的人聊天,观察90后打工者的状态。
新京报:现在的打工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占有兵:现在工厂很难招到人。貌似年轻人有很多选择,其实仍旧没得选,还是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从一个生产线到另一个生产线。仍旧难以改变处境。
新京报:对于你说的这些,他们有没有意识到?
占有兵:这与年龄有关。年轻人觉得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焦虑感强一些。有的人年龄大了,心态是干活吧,到干不动为止,就为了活着。
新京报:有人说你的照片体现了他们残酷的青春,这是你表达的本意吗?
占有兵:我只是想表达他们常态生活,每个人看到照片时的出发点不同,比较对象不同,解读也不一样。
新京报:你在9年拍照的过程中,流过泪吗?
占有兵:有一次很触动。有一个系列是拍打工者的手。一个阿姨的手非常粗糙,缠满了胶布。她的手让我想起我的姐夫,姐夫曾在玩具工厂打工,经常用香蕉水洗手上的油漆,一双开裂的手。
新京报:你拍农民工自己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占有兵:除了没有对一个人做长期的跟踪拍摄之外,不满意的是2006年之前只拍摄了一些活动,比如篮球比赛、晚会表演,而不是打工者的常态生活。无法感知一个打工者在车间、出租屋的状态。
希望照片能改变他们的处境
新京报:你的照片在打工者群体中引起了哪些反应?
占有兵:上周,一个小伙子跑到我的办公室,和我交流拍照。这样挺好,更多人关注农民工的生活,总有自己的观察角度。
新京报:这几年的拍摄生涯,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占有兵:拍多了,观察多了,心里更平静,不会像以前那么急躁。以前很没有安全感,后来觉得下定决心做好一件事情之后,该有的东西都会有的。
新京报:接下来有何计划?
占有兵:我在做几个大的专题,现在出版的这本书只是打工者生活状态的初步交代,并不完整。我需要对这个人群有更大的取样样本。
新京报: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你想表达怎样的诉求?
占有兵:这群体面临的困境很多,工作环境、身心健康、养老问题、留守儿童等等,这些年,数以亿计的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失去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和耕地技术。他们有回不去的故乡,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引起决策层的关注,让农民工的处境能真正得到改善,在异乡,内心里有份“家”的安定感。
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北京报道 本版图片/占有兵提供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农民工摄影师 镜头 女工 眼神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