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烂尾项目渐成刺眼“疮疤”:教训不能“烂”在土里
新华社杭州1月23日电题:烂尾项目渐成刺眼“疮疤”:教训不能“烂”在土里
新华社记者吕昂、商意盈
武汉等多地接连有购房者遭遇“新房变烂尾”;“杭州最牛烂尾楼”进入等待竣工的第16个年头;被网友戏称为“秋裤楼”的苏州地标建筑“东方之门”拖延11年、第四度延期交付……种种“烂尾项目”已成为一道尴尬刺眼的风景。
建筑项目烂尾,缘由各异,但共同的结果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形成了一种浪费,也不同程度地侵害了社会和公众的利益。面对一道道城市疮疤,相关的反思必不可少,责任追究也应提上日程。
刺眼的风景,真实的痛
位于杭州市文三西路丰潭路口的那幢水泥钢架大楼颇有些“鹤立鸡群”。这座1999年拿地、2006年开工的“杭州最牛烂尾楼”随着新年的到来也进入了等待竣工的第16个年头。“每天都像在施工,但就是没什么变化。我家孩子都快从小学生读成大学生了,它都还没建成。”家住附近的韦先生告诉记者。
在苏州,想要看到爆红网络的“秋裤楼”东方之门也还要再等等。这座本该在2008年竣工的苏州地标直到2008年才真正动工,前后11年间已三度违约的这座烂尾楼本将在今年1月交付,但按照目前的进度难以避免第四度延期。
烂尾,不光是刺眼的风景,对于武汉江夏区宏德嘉园的多位购房者而言,更是“真切的痛”。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本以为能换来温馨的新房,谁曾想却因开发商违规操作及债务纠纷被查封,还没完工就成了“荒楼”,连购房合同都被查出不是正规的。
烂尾缘由“各有各的不幸”
开发商拿地、施工的成本可不低,怎么“舍得”让好好的楼建着建着烂尾了呢?业内人士表示,出现烂尾楼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资金跟不上,而包括区域规划调整变更、开发商“捂盘惜售”等原因也会导致楼被“烂在一边”。
像“秋裤楼”等交付时间一拖再拖的烂尾案例,主要就是由于资金紧张、跟不上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延长工期甚至暂时性停工导致。一位资深项目施工经理告诉记者,这一类烂尾相对还算是“有盼头”的,开发商往往只是受制于资金压力,但开发的意愿还在,一旦盘活资金了工程就会继续下去。
记者了解到,“杭州最牛烂尾楼”,15年间历经城市行政区划变更、地块规划调整,又遇上征迁纠纷,还由于开发商建设中又提出建设12层地下车库等新方案,导致工期一再拖延。
但也有部分烂尾楼从诞生伊始就是带着“原罪”的。像武汉等地近期爆出的烂尾楼事件,开发商本身就违规开发、擅自扩建,甚至连开发资金也是“东拼西凑”,诸如此类的项目则极易陷入债务纠纷,而违规操作导致的烂尾局面更像是“预埋的深坑”,让普通购房者“防不胜防”。
教训不能随项目一起“烂掉”
虽然一些烂尾的商业开发项目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可以“看笑话”,但烂尾楼是对本就日趋稀缺的城市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消费者如果落入“烂尾陷阱”,就会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失。
山东济南“第一烂尾楼”、涉及2000余名购房者的三联集团彩石山庄房地产烂尾楼案中的白领公寓、水晶花园两个项目日前结束了司法处置工作,共向购房者发放执行款8.2亿元。这起烂尾楼案件,2000余名购房者经历了苦等8年无法收房的漫长煎熬。而从全国来看,多地不少类似纠纷的维权往往还需持续更长时间。
同时,开发商在面临“烂尾危机”时也应该主动站出来担负责任,尽可能寻求延续工程的机会,实在“无力回天”也必须积极配合、依法赔偿消费者损失,切不可妄图“拍屁股走人”。
对于政府部门方面的责任,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认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规划时必须有长期性和预见性。对企业必须加强监管,不能让责任和烂尾楼一同“烂在土里”。“出现‘烂尾征兆’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处罚;按规定要求开发商拿地时使用自有资金的,就不应该对于利用房地产信托资金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杨建华说。
编辑:罗韦
关键词:烂尾 项目 刺眼 烂尾楼 开发商


马德里上演斗牛表演
汕头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 涉案固废达20万吨
纪念曼城恐袭一周年
巴基斯坦遭遇高温天气 造成至少65人死亡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完成第16次轮换交接
联合国官员呼吁国际社会拯救加沙地带医卫系统
马来西亚前总理纳吉布接受反腐败委员会问话
从改革地标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