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万平万晓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原标题:两代坚守,梦圆草原
——万平万晓白父女的治沙故事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科尔沁沙地能变回一片草原,就像人间的天堂。”这是万晓白的梦想。几天前,身为吉林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的万晓白,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慈善年会上,被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慈善推动者”。
这一天,正好是她35岁的生日。
这一天,万晓白已经和她年过六旬的父亲万平一起,为恢复科尔沁草原奋斗了15年。万平,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民间治沙第一人。
为了梦中的草原
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是吉林省西部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村,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这里也是万平年轻时插队下乡的地方,从这里到内蒙古仅有1公里。
“历史上,科尔沁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随着放垦开荒的影响,沙土逐渐活化,加上气候干旱,秀美草原变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万晓白说。
结束7年的知青生活后,返城的万平被安排到吉林省长山热电厂任环保工程师。由于乡亲难忘,他每年总要回新合屯屯子里看看。很快20多年过去了,万平发现村庄里、道路旁、田野里,已经是到处黄沙累累,自己下乡时水草丰美的“瀚海苇乡”早已没了踪影。
“我要在这里治沙,为了梦中的科尔沁草原,为了让乡亲们重新过上水草丰美的日子!”2000年6月12日,万平交纳了承包费,与通榆县签订了新合屯西100公顷沙地的承包合同,正式成立“科尔沁沙地万平治理区”(2005年更名为“科尔沁沙地万平生态示范区”),开始了他孤独的治沙之旅。
“我父亲承包的那片地,当地人称‘火沙坨子’,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流动沙丘和五六米深的风蚀沟。那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强烈的西北风,刮在脸上,夏天是热浪,秋冬就成了刀子一样。”万晓白说,当时正读大学的她每逢假期都要帮父亲打理沙地。“那时我们还没有荒漠化治理的概念,主要就是防风固沙和绿化。”万平最初就是雇佣当地村民建设工程围栏,用铁丝网搭配其他材料,把100公顷的沙地围起来,然后在里面种上8~10行杨树,树间空地栽植沙棘。
万晓白印象尤深的是2002年的五一劳动节长假。“我和同校好友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18名志愿者,度过了一个实打实的劳动节。”在漫天沙尘暴中,他们挖坑、放沙棘苗、把土踩实……整整7天都在重复这几个动作。一个个灰头土脸,回到宿舍脚都是软的。
万晓白告诉记者,那时候近1米深的树坑,她一天要挖10多个,志愿者们的手上更是全都磨出了血泡。“我爸特别托人焊了一个90厘米见方的铁架子,挖的坑必须能搁进去铁架子才算合格。”
“然而结果却让人欲哭无泪:那年夏天,树苗被沙埋风拔,就连耐旱的沙棘也没能扛住,露出沙地的部分烤得焦黑。”回忆起那段往事,万晓白依旧不胜唏嘘。
有幸在狂风肆虐下没被连根拔起的树苗,还需要辛苦浇水保成活。有那么两年,万晓白放假回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父亲浇水。“两万棵杨树浇一遍透水大概需要两个月,每年要浇4次,直到土地封冻。一直到这几年,已经成活的杨树扎根到了地下水源充足的地方,才不需要进行人工补水了。”万晓白说。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2006年,得知父亲的治沙事业越来越辛劳,万晓白辞去教师工作,从宁波带着刚满1岁的女儿来到父母身边,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开始全职帮助父亲治沙。“这条路太难走,父亲身边没有一个帮手,倘若家里人都不支持,就没有人跟着一起做了。”万晓白说。也就在这一年,为获得更多的志愿者和资金支持,父女俩注册成立了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从此,父女两个人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倾注在科尔沁沙地变草原的征途上。
在科尔沁开展沙地生态恢复和环境教育工作,万平不仅投入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许多钱。
但万平的计划并不顺利,一开始千辛万苦种下的杨树存活率并不高,万平为此大病一场。随后林业专家前来考察发现:当地的沙地并不适合栽杨树,杨树需汲取大量地下水才会成活,而地下水被吃,沙化越严重。结论是只能科学地恢复植被固沙养地,但这样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万平逐渐意识到:人类,只有顺从自然,最后才能驾驭自然。随后,万平开始在沙地上挖方格铺草埋草,即“盖被子育草法”。万平和志愿者们打深水井、建晾水池、铺设灌溉滴管……万平相信:沙地,最终不会背离热心改造它的人。两年后,示范区原有植被物种(荆棘、蒿草类)就已恢复85%,一些中药材竟破沙而出。
十几年过去,在万平父女二人的努力下,1500亩已经荒漠化的草原被成功恢复,植被覆盖率达95%,3万棵杨树栽种成活。在这片生态示范区内,沙地已变成绿洲,现有植物260种。随着绿色的恢复,沙地的原生动物也出现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后来竟跟来了雄健的苍鹰、机灵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后来就是一窝一窝的鹌鹑,一群一群的野鸡,一跳一跳的野兔……
这期间,从全国各地来了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治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200余所高校,先后确定示范区为志愿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国内外相关的林地、环保专家也开始关注示范区,他们为示范区捐款,提供科研支持。
多年治沙,常年与周围乡亲打交道,万平和万晓白逐渐意识到:如果每个人不爱护赖以生存的土地,即使有千万个他们也无济于事。忙过春天种草时节后,万平开始应约到全国各高校、中学、甚至小学讲授沙地治理经验和体会,把草原沙地化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懂得爱护草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示范区存在的意义就是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它告诉大家,沙地真的可以恢复成草原。”万晓白说。
让更多人加入圆梦大军
在示范区成功后,和父亲的着眼点不同的是,万晓白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地方。
“治理草原沙漠化单靠环保示范和教育孤掌难鸣,还得让当地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他们才会有精力和想法来顾及治沙。”万晓白说。
通榆县当地不少农民仅靠开垦草地种植和放牧牲畜获得微薄收入。近年来,万晓白尝试与当地农民合作,让农民各自拿出一块地,专门种植有机农作物。这些有机农作物,从2013年起在淘宝网“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网店出售,网店的店主就是万晓白。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已经有5户沙区居民开始种植有机农作物,每户增加收入3500元,同时退出滥垦草原20公顷。让万晓白颇感欣慰的是,看到收益后,更多村民加入了退耕还草的行列。
“这是我们与农民共同探索治理沙地的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治沙环保,还能使农民增收,也能将部分收益继续投入到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恢复。”万晓白说。
这一模式得到了社会以及公众的高度认可。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慈善年会上,万晓白被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慈善推动者”。“15年的坚持,探索出成功的生态恢复方法,走出生态恢复、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农业相结合之路,为贫困落后地区生态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大会给她的颁奖词中如是说。
目前,已经回到通榆县的万晓白,正和父亲一起,继续挖空心思,积聚力量,想把示范区做大,扩大沙地治理范围。与此同时,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也从生态恢复、环境教育、有机农业拓展到了人道救援。“虽然对于各种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还达不到专业水平,但已经能够在当地做一些基础的事情。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能让协会进一步受到乡民们的认可,在当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万晓白说。
2015年,万晓白的愿景是带着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联合乡民们,在当地做成第二甚至第三块治沙示范区。
“我和父亲想在有生之年,再做出40个示范区,同时影响一代人带动几代人治沙,那时,科尔沁沙地变回茫茫草原,将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绝美风光。”万晓白笑着说:“这,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理想!”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 治沙 草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