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包容地下生存方显北京之“大”
整治和规范地下室的确有必要,但整顿不等于全部清理,整顿的目的,不是把人全部赶走,而是让人住得更舒服、更安全
租住在繁华都市里的地下室,是不少“北漂”都有过的经历。地下室虽然阴暗潮湿,但房租价格相对便宜,无论对那些初来城市打拼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是对遭遇疾病、四处寻医问药的患者来说,无疑都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暂栖之所。曾有网站做过盘点,多年以前,谢娜、邓婕、孙楠、王小丫等名人,都曾有过在北京的地下室挨饿受冻的经历。
北京真有那么好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住地下室也要留在北京?有网友给出的回复是:“有人先住地下室,后住中南海。”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北漂”愿意在地下室内蜗居,“赌”的是一个未来——他们梦想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他们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机会更多。
北京的地下室存在了几十年,不断有人搬进去,也不断有人从地下“高升”,上了“台面”。这至少说明,北京这个城市,还是能给人以向上流动的机会,还是能包容得下不同的人、不同的梦想、不同的生活。
今天《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一篇关于北京地下生活者的特稿,写得比较客观真实。正如文中所写的那样,“鼠族”的群体构成很复杂,目标也多种多样,虽然他们身上有一些“悲情”故事,但大部分人也并没因为蜗居地下而愤世嫉俗、顾影自怜,媒体也没必要刻意渲染。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北京城市大、职位多、机会广,不用“拼×”,相对来说公平得多,成功的机会也多很多,这正是“北漂”们所看重的。(相关报道见今日9版)
一个城市总会有一些新客人,而这些人总是需要经历一个慢慢适应、融入从而站稳脚跟的过程。满足不同层次居住需求的布局,正常的城市都会有,只不过有的叫“贫民窟”,有的叫“廉租房”,有的就是地下室。地下室这种方便又低廉的住所,至少给了“北漂”们一个努力奋斗的缓冲期,让他们不至于露宿街头,不至于因生活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也是一个城市胸襟和气度的体现。
不过,在看到关于地下室的报道后,我心里也不禁有一丝不安。当年,“蚁族”聚居的北京唐家岭,在被舆论用悲悯的眼光聚焦之后,迅速被有关部门整改。其结果是,大批“被蚁族”的居民被迫搬离。虽然那里脏乱差得到了改善,但他们再也找不到那样便宜又便利的住所了。
如今,住在地下室的“北漂”们,也面临相似的境遇。2013年7月,北京出台《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并开始了大规模整治地下空间的行动。虽然目前尚无明确的安置措施,相关部门也深知强行清退也不是上策,但在去年8月,西城区还是“在全市率先启动清理区属各单位自有产权普通地下室,成功清退天桥小区地下室散租、住人房间841间、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搬离租住人员1500余人”。至于这1500人搬到了哪儿?新闻里语焉不详,又或是根本就没有多少人关心。
整治和规范地下室确实有必要,出租地下室不按规划使用、安全隐患突出、租户扰民等问题也确实令人头疼,地下室发生事故的案例也时时见诸报端。但是,整顿并不等同于全部清理,整顿的目的不应是把人全部赶走,而是让人住得更舒服、更安全。
北京的发展与外地人的贡献不无关系,而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成本,北京也该有所承担。记者们也不妨常常“走基层”,放下刻板印象和自我视角,看看这些不常被关注的群体,最近过得怎样。
编辑:水灵
关键词:地下室 北京 有容乃大 北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