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华侨证见证沧桑华侨史
近日,笔者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一本存世量甚少的《华侨登记证》。这本《华侨登记证》是笔者祖母何春英(1909~1998)74年前使用的,它的发现对研究东山岛华侨出国史具有文献价值。
打开这本编号为“嘉字第022927号”的《华侨登记证》,从中得知这是中华民国30年(1941年)7月25日,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颁发的。证件长14厘米、宽18厘米。封面为蓝黑色布面,封面用银白色印着中华民国“国徽”和五个竖排“华侨登记证”繁体字。证件内页有防伪浅绿色底纹和与封面同样字体的“华侨登记证”。小小证件,除登记姓名、性别、年岁、籍贯、出生地、现在居所、职业、商号、何时入境、夫或妻、子女等11项内容外,还贴有加盖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压片印章的黑白照片、面值1元的外交部“华侨登记”印花。据知,笔者的祖母何春英10岁时(1919年),为省去南洋的船票,佯装幼儿搭在大个子长兄林仕昌的后背,系上“被裙”,在东山岛双过山港(今双东村前港湾)坐帆船经汕头,然后转乘大船到新加坡当童工。祖母在新加坡打工10年后,于1929年回东山岛结婚。当时家庭生活困苦,只好将幼儿(即笔者的父亲)寄人篱下,于1932年再次出国谋生,在新加坡从事家政服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定居。
笔者了解到,1930年1月17日,当时的中国政府赶在国际《国籍法公约》签字之前,公布了《华侨登记规则》及《华侨登记办事细则》,具有抢占先机意味。因为在国外侨居很久的华侨没有中国护照,尤其是在国外出生的侨民子女,可能被侨居国列入当地国籍,而造成双重国籍问题。如能先让侨民和侨眷登记为中国侨民,日后中国与各国谈判华侨问题时将能发挥作用,这便是办理华侨登记的本意。
华侨登记事务由当时的外交部驻外领事馆负责办理,登记请求书一式三份,分别存于领事馆、外交部和侨务委员会。登记时须缴照片三张,应贴登记印花国币二角,由外交部颁发登记证。早期的登记证有效期限仅一年,每年重新登记很不便。1935年12月18日再次公布的《华侨登记规则》,作出新规定:若登记人确系贫苦,居留地又无照相馆,可免缴照片。除迁移情形外,登记证永远有效。侨民如不登记,使领馆不负保护之责。侨民有请求事项须先呈验登记证,若未办理登记,应即补行登记,加贴5倍印花。笔者的祖母《华侨登记证》上贴着面值1元的外交部“华侨登记”印花,应是补行登记的。侨证右下方还附印“国币一元折合叻币五角七分”,我们从中可知当时“国币”与“叻币”(新加坡货币)的汇率。
这本保存较好的《华侨登记证》颁发于74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封面印着当时中华民国“国徽”,早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中就被列入应销毁的“四旧”证件,它能够被保存至今可能因笔者父亲在公安部门工作有关,方能幸免一劫。所以这本社会存量稀少的《华侨登记证》,对于了解华侨出国史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称得上是兼具研究和收藏价值,弥足珍贵的“文物”。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华侨证 历史 旧物 文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