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让相信知识力量的人不吃亏
原标题:人民网评:让相信知识的力量的人不吃亏
读书无用论的老话题,近来又装进了新酒瓶。春节期间,一篇上海大学博士生的文章《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引发广泛争议。
文中说,农村大学生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没有希望收回教育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作者后来回应称,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其实,不管怎么表述,“知识的无力感”也好,“读书无用论”也罢,抑或是“寒门难出贵子”的观点,不仅在统计层面站不住脚,在道理逻辑上也矛盾迭出。
知识改变命运,向来被传统社会奉为圭臬。但为什么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在许多人眼里知识反而落伍了呢?不可否认,在成功路径更为多元化的语境下,通过营商、技艺、机遇等改变命运,速度可能远超知识。这本身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拿知识功用与之对比,既不恰当也没有可比性。而且,传统社会重视知识,更多停留在学以致用角度,书中自有“敲门砖”和“黄金屋”,一旦知识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或者成为入仕的阶梯,知识的功用被质疑是难免的事。跳脱出功利的视野局限,回归到一个更为纯粹的视角考量,知识对人的塑造,是任何其他途径都难以比拟的。
比之知识无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生存状况。“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跳出农门,结果却找不到工作”“念了研究生,收入还不如一个电焊工”,农村大学生的这种无力感,其实源自教育含金量的缩水。诚如文章所指出的,农村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对未来的希冀,他们能成为“金凤凰”固然好,他们挣扎在求职和温饱的一线,我们也绝不应该摆出一副说教姿态挖苦指责。与其争吵上学对农村学生有没有用,倒不如共同把脉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学生没有出头之日?该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起农村学子对教育和对未来的信心?
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是不是可以深化教育改革,适当向农村倾斜教育资源,让农家娃有机会接触优质教育、精英教育?对口支援方面,是不是可以资助农村大学生继续深造,或者提供更多就业辅导?在大城市留不住,是不是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除了体制改革和政策扶住外,观念的引导也尤为重要。引导大学生摒弃那些升官发财的世俗成功观,引导社会抛开那些以收入论英雄的评价标准,让农村学子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聚焦到个人的奋斗上,梦想出彩的机会才会离他们越来越近。
读书有用没用,知识有力还是无力,说到底是个言人人殊的话题,旁观者的坐而论道,远不如实质帮扶能给人更多慰藉。让相信知识的力量的人不吃亏,让农村学生不至于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需要呐喊,更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编辑:水灵
关键词:知识的力量 吃亏 读书无用论 春节 博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