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全国政协委员孙步新:城市中能否再多些报刊亭?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孙步新:城市中能否再多些报刊亭?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王菡娟) “报刊亭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硬件设施,承担着为民、便民、惠民等重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但目前,报刊亭在城市中却日益减少,城市中能否再多些报刊亭?”全国政协委员孙步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起报刊亭,作为邮政系统的一员,孙步新是又爱又无奈。
“当前,报刊亭在建设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统计,仅邮政部门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就减少了9508个。一方面,原有报刊亭拆除较多,另一方面,新建报刊亭也很困难。很多城市在加快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未将报刊亭纳入规划同步建设。现在,许多城市主要街区、新建住宅区、繁华商区、地铁线站口,缺少群众每天买书看报的报刊亭。”孙步新告诉记者。
事实上,长期以来,报刊亭在我国的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孙步新还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报刊亭是主流媒体贴近群众最直接的渠道,报刊亭每日零售中央、省、地市三级党报党刊达16万份;一线城市报刊亭月均销售额可达1万多元,二线城市也能达到8000元左右,到报刊亭购买报纸、杂志,已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年,北京还推出智能报刊亭,以LED条屏、灯箱、监控等设计完善夜景照明、安防功能,叠加自助缴款、包裹自提、WiFi免费阅读等高品质业务,成为传播文化、服务群众、美化环境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孙步新表示。
“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和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孙步新说。
为此,孙步新建议由国家文化、宣传部门联合发文,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中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中,作为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全国城镇加快建设和转型发展。同时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规划部门在城市新建、改造中,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前进行规划。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城市建设 报刊亭 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