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将“智慧”融入“健康”
致公党中央建言:建设“健康城市”共享美好生活建设“健康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原标题:致公党中央建言:建设“健康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近年来,急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严峻挑战。“健康城市”正是基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和由此深刻反思后提出的崭新命题。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加入了国际健康城市建设联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有23个城市入选“健康城市”。然而,由于“健康城市”建设开展时间较短,各地还存在着政府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更多工作仍停留于公共卫生领域、公众知晓率和接受程度不高等不足。
建设“健康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两会期间,致公党中央呼吁,必须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共享美好生活。
加强政府主导促进多方合作
“健康城市”没有终极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完善政策规划、资源投入和服务提供逐步推进,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多行业跨部门加强合作。致公党中央提出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将“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分解、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并进行督察、考核。制定任何政策都要考虑对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将健康及健康公平融入到公共政策中,使其浸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健康公平。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致公党中央建议制定“健康城市”评估体系,对所在地的城市健康问题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后,制定出当前背景下最合适的政策,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工作效率做好应该做的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城市健康档案,将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根据健康状况的改善,科学评估项目效果,合理调整工作重点。
将“智慧”融入“健康”
致公党中央建议在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智慧健康”作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积极推进医院联网,开通医院专家门诊预约、跨院一站式付费等多项服务;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个人诊疗记录等健康信息库;完善为老年服务的平台,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等多种渠道,获得紧急救助、主动关爱、居家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拓展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开展“智慧医疗”,如对老年居民的血压、血糖等体征指标进行日常监护和智能管理等。
据了解,我国已在上海嘉定区、北京东城区等地区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致公党中央建议积极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上海市政府组建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公共政策和组织保障网络,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开展了以“四大任务”和“五个人人”为主要参与载体的活动,使全民知晓率、参与率、参与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苏州市早在2003年9月就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2008年承办了第三届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大会,获得“杰出健康城市奖”,被评价为中国乃至亚洲健康城市的典范。各地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可发挥上海、苏州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编辑:薛鑫
关键词:“健康城市” 致公党中央 建言 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