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郭文贵式新闻为何触目惊心
近期,有媒体发出长篇调查性报道,起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资本巨鳄:人称“权力猎手”和“加勒比海盗”的郭文贵,一个在舆论场里本让人感觉陌生的人。此前,他的信息在网上寥寥无几。据媒体报道,他发于畎亩,出身山东农村,少年家境平平,初中毕业后混迹社会。早先逐鹿中原商海,继而鏖战京华地产。无论是犬牙交错的政商密网,还是利益交织的地产圈子,抑或危机四伏的资本市场,他未尝败绩,终成为老家人口中的“大富豪”。他的新闻成了一个持续发酵的舆论头条。
想必看过相关报道的人都会为一个个细节触目惊心。因为,在报道里,郭文贵的圈钱线路图和关系网,一目了然。当然,这些报道其实也说明郭文贵的问题存在已久。问题的关节点也就在这里: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按道理,郭文贵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欺压别人的权益,扰乱商界秩序,一定会有人反抗。可为何这些反抗者的声音被淹没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为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起到该有的效果?
显然,能解释这一结果的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正如郭文贵实际控制的盘古大观在其官微上的声明,媒体报道失实,侵犯了郭的名誉权。其二,媒体报道属实,只是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在对其进行监督报道的过程中遭遇阻力。据目前各种信息来看,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昨日《新京报》就透露,早在郭文贵的摩根大厦(即现在的盘古大厦)出现土地纠纷案时,《新京报》就有关注。后来该报又对其顶楼违章建筑四合院进行过舆论监督,却遭到非主管部门的不正常干预。有关方面甚至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派人持公函前来威胁。
姑且不论而今“权商勾结”这种现象到底有多严重,但透过郭文贵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围绕官商勾结现象,媒体事前监督的缺失和事后报道的集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和某些高官被查后的报道一样。比如,据媒体报道,和郭文贵存在密切关系的国安部原副部长马建,在落马后被查出6名情妇2个私生子。可问题是,此人干了那么多坏事,严重违纪,在落马前,公众为何难见到他的负面消息?
也许,正因为有某种任性权力的庇护,“郭文贵”和他所控的公司才成了媒体碰不得的敏感词。也正因为如此,这类信息一经释放和传播,才会引发令人眩晕的效应。试想,如果舆论监督能够更正常履职,人们在看完相关新闻后,第一感官还会出现触目惊心的状态吗?
编辑:水灵
关键词:郭文贵 新闻 触目惊心 报道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