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贪官受贿数”已成假新闻重灾区
贪官的受贿信息,如有多少情妇、多少别墅、多少名表、多少本护照,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网上看到的不少关于贪官受贿清单的描述,又大多是假新闻,而且说得越细的往往越假。“贪官受贿数”俨然已成假新闻的重灾区。
昨日,某媒体兴奋地发出一条“独家新闻”,称刘铁男及其家人在北京、青岛、太原拥有住宅五处,有伯爵、江诗丹顿等名表9块,齐白石、傅抱石真迹5幅等,还有12本外国护照并随身藏有12张机票;贪官魏鹏远涉案金额和房产达3.3亿元——这种“重磅消息”来自哪里呢?来自河北省检察院一名检察官的一个内部授课稿。
这条新闻迅速被媒体和网友疯转,河北省检察院随后辟谣称:该检察官到省总工会授课系个人行为,相关资料为其自行从网上搜集整理,未经单位审核。原来,又是一条以讹传讹的不实传言!检察官将网上消息当成权威消息写进授课稿——相关媒体未经证实,想当然将其当成权威消息——公众又把媒体的报道当成“权威报道”,结果,再次上演“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的传播闹剧。
这名检察官的职业素养显然存在问题,如此重要的信息,不从正规渠道和权威部门获取,而直接从网上拿来,并以此误导学员。报道这一消息的媒体也该反思:其一,从新闻规范来看,“内部授课稿”作为新闻源需要核实。内部授课时,讲师面对的是学员而非公众,很多材料往往不像公开发表时那么注重精准。其二,这并非其职务行为,演讲人以私人身份进行内部授课,其能否成为信息源就需要斟酌。
如果要以此作消息源,也应针对那名检察官的意见,求证其资料来源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属实,能否向社会公开。不加任何求证,随意把这种“内部课件”当新闻报道,能让人相信其新闻品质吗?
其实,很多关于“贪官受贿数”的报道,都不交代信息来源,而以一句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据知情人士透露”来代替,严重地小道消息化。这类报道反而非常吸引人,像什么“纪委抄家时拉走了几卡车的赃款”“贪官别墅内景曝光,现9000万电视墙”等。关于刘铁男的受贿数额,早就在网上传播,2013年6月,香港某报的报道就很是活色生香,称其有12本护照、8个情妇,生活如何糜烂腐化云云,信息源来自“内地网络风传的一个帖子”。而这些网络消息,最终又被检察官写进了讲稿里。
很多假新闻的传播途径都是这样,先是网贴流传,再是媒体引用,最后是专家援引媒体——另一家媒体再把这名专家的言论当成权威来源,好了,谣言就这样被这个不负责任的传播渠道洗白白了,摇身一变成有“权威来源”的信息了。
“贪官受贿数”之所有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和滋生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信息不对称,很多案件还处于调查阶段且不便公布,但公众又有强烈的知情需求,信息不对称下滋生传言;然后,受众只围观猎奇,追求一种窥视的快感,而对真相不感兴趣——管你事实上是不是真的,说贪了那么多钱我绝对相信;最后是当事人的缺席,贪官关进去了,你说他贪了100亿、养了100个情人,他都没法儿现身辩驳。浮躁的媒体、浮躁的传播环境加上浮躁的受众,就这样制造着一起起关于贪官受贿数字的不实消息。
其实,不只是贪官受贿数字成为假新闻重灾区,贪官一落马,立刻会围绕他其他方面滋生出无数假新闻。比如“贪官是在哪里被纪委带走”,也是各种臆想和编造。前些时候,某媒体报道称某官员在女儿婚礼现场被带走,后来迅速被当地纪委“打脸”。总有一些媒体热衷于这样的传闻,才不管真假,反正读者爱看,反正你也没法“证伪”,反正贪官也没法儿辩解了。
编辑:水灵
关键词:新闻媒体 贪官受贿数 重灾区 贪官情妇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