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民革柳州市委会赴滇西慰问抗战老兵纪实
原标题: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民革柳州市委会赴滇西慰问抗战老兵纪实
孝顺的女儿为张炳芝老人梳头。
“你们是从广西远道而来的客人啊!广西我去过,当年的昆仑关战役还给我留下这个纪念!”年近百岁的远征军老兵李华生指着自己的下颚,健朗地和我们交谈,一下子打破了大家拘束的心理。在敬老公寓安享晚年的李老是远征军预备二师的战士,当年在著名的昆仑关战役中,日寇的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下颚,至今伤痕犹存。说起昔日打鬼子的事,老人精神十足。得知我们是广西特意前来慰问他的,他特别向我们讲述昆仑关战役。令大家吃惊的是李老的脑筋还很清醒。
“你们是祖国的骄傲!我们大家向您致敬!”民革柳州市委会主委付建文握着李老的手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习中华儿女英勇战斗、奉献祖国的精神,民革柳州市委会4月28日组织市委会委员赴滇西开展入户慰问远征军抗战老兵活动。
妈妈是家里的宝贝
中国远征军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珍藏的不朽记忆。那些历经战争、饱受风霜,而今依然健在的抗战英雄,值得敬仰。
在腾冲县统战部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民革柳州市委会的党员来到远征军老兵中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张炳芝家。张老尽管瘦小、驼背,但一头白发整齐地挽起,显得特别精神。
“妈妈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不大听得清别人讲的话,记忆力也下降得很厉害,但一提起抗战,精神就来了,嗓门也高了。”张老的女儿对大家说。
说起自己的妈妈,女儿一脸骄傲,自豪地对大家说:“家有一老,就有一宝。妈妈是我们家的宝贝。”年事已高的张老听不清大家的话语,孝顺的女儿一直陪伴在她身旁,不时帮张老梳理头发。民革党员们很想与90多岁的耄耋老人促膝而谈,倾听她回忆往事,但却不忍心打扰母女的亲情交流。
百岁老兵深情寄语
“如今依然健在的抗战老兵是鲜活的抗战史。”民革柳州市委会副主委覃家全感慨地说。
百岁老兵路珍楼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医。老人的记忆力非常好,他向大家谈及他曾转战广州、广西、云南等地,参加过收复腾冲的战役。看到党员们到他家中拜访,老人不停地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已经来看过我几次了,也有一些民革组织来看过我。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大家仍时刻关心我,我很感动。”
付建文说,“关爱抗战老兵就是保护活历史,这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尊重历史。”路老尽管年已百岁,但精神依然矍铄。在告辞之时,路老深情寄语:“现在是和平年代,献身建设国家与浴血抗战都一样是爱国,你们还年轻,一定要好好工作啊!”
沉默也是一种风格
左腿高位截肢的郭自益90岁,是此次入户慰问活动中见到的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郭老家的房屋异常狭窄,尽管老人年事已高,左腿高位截肢,活动不便需要坐轮椅,身上还插着导尿管,但老人坚持穿戴整齐与大家见面。
神情有些疲惫的郭老坐在轮椅上,当民革党员给他佩戴上“中国远征军”字样的绶带并送上慰问金时,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不停地说:“谢谢!谢谢!”陪同而来的腾冲县统战部门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郭老的事迹。郭老沉默不语。他的家人说,郭老曾对他们说过一句质朴的话:“国家有难了,就是我们出力的时候。”大家听了深受感动。又听说郭老从不张场,有困难自己默默承受,耄耋之年仍在街头以篆刻谋生,这种沉默的风格令大家肃然起敬。
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正式赴缅作战,以伤亡近20万人的代价重创了日本法西斯,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付建文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些远征军老兵虽然一个个老去,但他们的精神不死,我们希望以开展慰问活动来表达对他们为国献身精神的敬重,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正能量,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民革 抗战 老兵 柳州市 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