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图寻医问药图
微信就医日均用量仅700多人 移动医疗难寻盈利
4月底,华康全景融资2亿元,成为进入2015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5月12日,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就医160”宣布获得1.3亿元B轮融资,其估值现已达1亿美元,创下同行估值新高。
移动医疗热的背后,是在“互联网+”时代被誉为互联网最后一座“金矿”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易观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915》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爆发式发展阶段的到来,2017年将超过200亿元。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移动医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对资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少企业仍处于“烧钱”念阶段,甚至有部分企业尚未确立盈利模式,未来将有大量的移动医疗公司被淘汰。
就算目前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直接与医院挂号和收费系统对接,并拓展到检验报告查阅、停车指引等服务的“患者移动服务平台”,其盈利模式也不明朗。
现象:日均700多人用微信就医 日均流水仅3万元
去年7月8日,佛山市中医院的“患者移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成为佛山首家移动互联网医院,也是全国首家移动互联网中医院。患者只需关注名为“佛中医”的微信服务号并绑定佛山健康卡后,即可用手机在该服务号上完成预约或当天挂号,且可通过微信支付来交挂号费和医药费。由此避免在挂号、候诊和交费等繁琐的就诊环节中排长队,节省了就诊时间。此项服务很受患者欢迎,在上线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就为“佛中医”微信服务号吸引了上万“粉丝”。
目前,“佛中医”微信服务号已有将近10万“粉丝”,每天使用微信挂号的患者占了该院日均门诊量7000人次左右的10%。但是,目前该院通过微信支付的流水账日均只有3万元左右。照此推算,每位使用微信挂号的患者,人均通过微信支付的金额只有40多元,远远低于该院的人均门诊医疗费用。“这说明了大部分使用微信挂号的患者只是用微信支付了挂号费,在交医药费时没有使用微信支付。”佛山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因为目前微信支付无法绑定医保卡,所以持有医保卡的患者,一般都会选择到收费窗口排队刷医保卡支付医药费。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对微信支付的安全性持保留态度。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去年7月28日开通微信挂号和支付医药费的功能至今,也遭遇到了与佛山市中医院同样的问题。为何微信支付不能绑定医保卡?据佛山市社保局信息科相关负责人透露,医保卡不是普通的金融卡,不能跟普通的银行卡一样绑定在微信账号上。此外,为了数据的安全和社保基金的规范使用,社保局也不可能将社保结算系统的接口随便向每家医院或者相关软件开发的企业开放。
分析:预约挂号方式切入 盈利模式不明显
据知情人士透露,佛山市中医院的“患者移动服务平台”造价不菲,该平台由金蝶医疗软件公司开发,加上运营、维护和宣传推广等费用,总共是200多万元。而为这笔费用买单的,并不是佛山市中医院,而是在该项目上与佛山市中医院有合作关系的兴业银行佛山分行。
200多万元的开发和运营费用,目前日均流水账只有3万元,该项目如何实现盈利?对此,院方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并不是为了增加医院的收入,而是为了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医院业务流程。兴业银行佛山分行方面则对该项目的建设资金和盈利模式等问题避而不谈,只是在回应中表示,2014年7月,由佛山市中医院提出需求、医疗信息开发公司设计实施、兴业银行为项目运行提供资金结算保障,共同建设实施了《患者移动服务与支付软件项目》。而金蝶医疗软件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相关人士也强调,根据发展规划,未来该项目的系统将可全面支持多种用户入口与支付方式,挂号就诊信息也可同步共享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但患者个人就诊信息由佛山中医院的“私有云”独立部署,即存储于医院的服务器内,信息安全自主可控。金蝶医疗软件公司以及该项目的其他合作方都无法获取到患者的信息,不可能通过收集患者的信息来获利。
实际上,移动医疗企业介入医院的预约挂号服务后,如何实现盈利是整个行业目前都觉得困惑的事情。为了方便患者,2009年,国家卫生部发文规定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同时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成为高科技“黄牛”,又要求“医院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即医院和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的中介企业均不能在挂号费上加价。这就让预约挂号成为普遍免费的生意,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积累用户资源。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挂号难一般都是出现在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这些三甲大医院不需要向移动互联网企业购买患者流量。
延伸:移动医疗APP加紧抢占市场 但前景不明朗
既然在预约挂号和支付方面无法盈利,介入移动医疗的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提供其他服务来赚钱?
目前市面上比较热门的移动医疗应用——“春雨医生”和“好大夫”等APP,除了可预约挂号外,还提供医患双方在线沟通,患者还可以在这类网络平台上挑选医生,付费进行电话咨询。医生和APP的运营公司在此过程中可向患者收费而获利。此外,患者可以通过该平台预约自己心仪的医生,到了门诊后该医生为患者加号。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医患资源,医生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线帮患者解答疑问并获得报酬,从2013年以后变得炙手可热。但是,国家卫计委已经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的网络平台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不能开展诊疗服务工作。这限制了此类“问诊”平台在线上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由于移动医疗市场蕴藏的巨大“金矿”,还是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前来“淘金”。2015年1月28日,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仅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他就能一口气数出20多个APP和创业团队。除了这些新入行的创业者,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也纷纷进军移动医疗行业。
但是对于移动医疗的未来,有分析机构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对资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少企业仍处于“烧钱”阶段。而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的回收,未来移动医疗将很难持续火热下去。也有专家指出,随着可穿戴医疗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移动医疗类的APP将大有作为。
目前,除了传统的咨询业务,完成融资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春雨医生”于今年5月7日宣布开始建设线下诊所。挂号网一位负责人则透露,新推出的“微医”项目希望将医生、患者、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链接
国外互联网医疗软件类企业的盈利模式
1. 向药企收费。最典型的公司是Epocrates,它是全球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面向医生)。2010年上市时,其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75%的收入来自药企,为它们提供精准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2. 向医生收费。代表公司是ZocDoc。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等要素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救治更多病人,尤其是医疗保险覆盖的病人。每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该平台。
3. 向保险公司收费。代表公司是WellDoc。该公司专注于慢性病管理,其主要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价值已经被证实,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承保,可以为投保的糖尿病患者报销医疗费。
编辑:赵彦
关键词: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APP 微信就医 盈利模式不明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