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缘何热门专业成了“烫手山芋”?
原标题:江夏青玲:缘何热门专业成了“烫手山芋”?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来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等15个专业。往日炙手可热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通通“榜上有名”。有招聘网站认为此次数据的公布,有利于未来大学生对于高考志愿的选择做参考。
或是前几年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电子商务等;或是还有许多省内高校“遍地开花”的专业,比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曾经的热门专业被亮起了“红牌”,竟成了就业困难专业。在给家长带来困扰,造成昔日满怀希望的学子就业困难的同时,不免让人心生“选专业就像买股票”的感慨。
专业设置本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的域值内浮动,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就业,满足市场需求。然而为何冷热不均,出现了“热门专业”成了“冷门就业”的极端现象?在人们开始调侃“读书无用”“上大学就是玩”的舆论之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高校热衷于开设这些“热门”专业。或是多设专业为了多招学生的“生源捞取”,或是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的“分散就业压力”,亦或是考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开设什么专业的“考生导向”。行业性院校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增设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由于是“急就章”,师资力量难以保障,很难在段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最终造成了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社会根本无法满足对口就业的数量需求。
“你们学校还有这个专业?”相信这是许多人提问或是被问到的问题,尴尬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
事实证明,投入“好专业”疯狂招生,短期内影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而最终影响的是学校综合实力。因此,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当参考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
与此同时,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如此,专业便不会成了就业的唯一限制。
另一方面,“热门专业”成了“冷门就业”,也反映了家长和考生在专业选择上的不理性。众所周知,“热专业”是根据报考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冷就业”则是市场需求的反应,两个标准间的悬殊,正是源于家长和学生在报考时的盲目跟风。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地域差别来考虑专业选择。
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当结合自身、结合市场、结合地域情况“量体裁衣”;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当综合考虑“因地制宜”。
编辑:水灵
关键词:缘何 热门专业 烫手山芋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