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深圳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文化立市 人才建设 改善民生
——听听政协委员们都在关注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 李世卓
“今年政协会议您最关注的热点是什么?”深圳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部分正在大会组委会报到注册的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大都与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有较大关联度,文化立市、人才建设以及改善民生等问题都在牵动着委员们的心。
为“文化立市”注入更多新内涵
著名导演李亚威委员表示,今年她将带来一个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提案:在大梅沙建立以钢琴为主题的“海滨音乐水城”。 李亚威的这个提案源自深圳一位著名钢琴收藏家在其位于盐田大梅沙附近的工作室里收藏的300多架古董钢琴,目前,澳门文化机构计划成立钢琴博物馆并将引入这些古董钢琴,“作为‘钢琴之都’的深圳为何不能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呢?”于是,李亚威提出,结合目前已有的盐田“大梅沙沙滩音乐节”资源可考虑建立一个钢琴博物馆及城市音乐小吧, 加之深圳设计师的景观打造,组成一个具有深圳特色的“海滨音乐水城”。
刚刚当选的新委员梁宇就文化领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同于商业领域的创业,文化人才的创业更需要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扬,将好的创意和中华文化成功推向世界。”梁宇建议,将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深圳文化“走出去”作为深圳新一轮文化创业过程中的重头戏,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更多的文化人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城市的景观和人文精神,在人文创作上不断涌现出“深圳原创”,而政府部门就应当为艺术人才和艺术创作创造好的氛围和环境。
长期从事国乐的教学和培养的沙里晶委员则提出,“我们亟需通过一个平台将广东、深圳地区民间传统的艺术种类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传承下来。” 他表示,由于资金等客观原因,民间的一些民族乐团发展举步维艰,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依托深圳大学、深圳艺术学校等机构,在深建立一个国乐文化基地,推动国乐在深圳的发展,丰富深圳文化艺术种类。
为“集聚人才”提升城市软环境
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深圳艺术学校的黄启成委员一直信奉这样一个信条:“一个学校可以无大楼,不能无大师,” 艺术人才的“集聚效应”表现在以高水准的大师以及一批优秀的同行,吸引更多艺术人才的好苗子来到深圳。鉴于深圳艺术类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现状,黄启成建言,让更多世界知名的艺术院校来深建立特色学院,为集聚艺术人才而创造更加富有国际艺术气息的城市软环境。
同样关注人才建设的还有庄文婷委员,她建议,深圳应将留学归国人员资格认定程序适当简化,增强深圳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深圳正在建设国际化城市,关键是吸引到全球优秀的人才,尤其是深谙中西方文化的留学人员。”庄文婷委员认为,目前对于海外归国人员的认定材料要求以及程序都相对复杂,对于引进高素质人才来说极为不利,以后可以建立一些绿色通道服务,让人才体会到高效与便利。
为基层人员谋民生福利
这些年一直关注基层执法人员生存现状的李庞芳委员今年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建议带到了会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类别多,临聘人员多,处于弱势地位。”李庞芳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临聘人员的管理工作确实有待进一步规范,可以开展定期培训;另一方面,也应适当提高临聘人员待遇,吸引更多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这个队伍,让基层执法人员的生活有更好的保障,提升他们的民生幸福指数。
作为女性委员,深圳市方中合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昳茹非常关心女性员工产假期间的工资问题,她告诉记者,如果让企业尤其是刚刚起步的一些中小企业来承担这部分工资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她建议说,是否能让社保基金来承担一部分费用,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也为女性员工创造了更多平等的就业机会。
编辑:薛鑫
关键词:深圳市政协委员 深圳市政协 提升城市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