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深圳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委员代表把脉新型“城市慢性病” 暴雨必涝何时休?
政协委员苏振声在提案中指出,应尽快提升深圳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再暴雨必涝。
5月23日,深圳遭遇暴雨天气,市区道路出现积水。CFP供图
“一座逢雨必涝的城市,一座还沿用老思路、低标准建设防洪排涝系统的城市,显然与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相去甚远”。政协大会昨天开幕,苏振声委员就向本报记者出示提案,提出尽快提升深圳全市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再暴雨必涝。
苏委员说的正是前几天的那场特大暴雨。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一篇名为《深圳这次淹得好彻底》的文章。从晒出的图片来看,深圳到处可以“看海”。“看海”的故事近几年时常出现:去年5月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全市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
如何全城不看海?暴雨必涝何时休?今年深圳两会,不少委员代表都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把脉这一新型“城市慢性病”,药方有的针对规划,有的针对标准,有的针对监管,既分析客观难处,也呼吁“马上就办”。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苏振声委员为此特别提到,深圳人再三“看海”,的确有“难作为”的情况,但不能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
先天易积水 后天有不足
深圳为何容易出现内涝?这首先和自然因素有关。
分析我市部分区域积水内涝原因,相关部门点出了三条:一是深圳雨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2000毫米,其中85%的降水集中在4~9月,集中强降雨造成很大的排水压力。二是深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短小,降雨期间河水暴涨暴落,上游山地的洪水迅速汇至中下游城区,河道水位抬升,沿岸排水困难,也容易导致内涝。三是我市的沿海地区特别是西部片区地势低洼,易受海潮顶托,城市积水难以自排。
先天易积水,但后天不足因素同样明显。苏振声在提案中直言,深圳既有的地下排水管网密度不够密、“后天保养”不够勤、标准不够高而且原特区内外的建设标准还不一。市人大代表杨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管网结构不合理是一笔历史欠账,这笔欠账不补上,排水隐患很难消除。
市水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坦陈,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整体排水管网建设的确存在着滞后问题,甚至部分片区没有雨水管网。如宝安西部片区,截至2014年,大部分街道规划管网建设率低于40%,石岩街道甚至仅为17%。泵站建设存在滞后问题,目前还有占抽排能力52%的项目处在前期,有12座规划泵站处于待建状态。除此之外,部分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后天保养”不够,导致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渐丧失排水功能。经2014年初步核查数据,仅福田区就有57个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的自建排水设施尚未纳入管养范围。
规划要科学 标准要提高
“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用历史数据来推测今天气候状况的老思路,也不能依赖强化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来应对。”苏振声表示,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各种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仅要参考国际先进城市的标准,更要结合深圳气候变化的实际,制定更高要求、更具前瞻性的防御标准。
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防洪标准并不低。市三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原特区内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局部地区超过100年一遇;原特区外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大部分区域不足50年一遇。从多年防汛实践看,目前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以去年5月11日为例,不难发现这一标准的脆弱性:当天从6时开始截至21时,全市降水量223.6毫米,最大累计降水量在龙华站为445.6毫米。
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深圳也受到标准起点的制约。据介绍,深圳建市初期采用的是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苏振声建议,在城市建设尤其是原特区外的新城区建设中,要扭转观念,改变传统城市建设那种硬化路面的模式,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城区,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减少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深圳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陈筱云曾表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原有的鱼塘、稻田和湖泊几乎消失,城区水面率大幅降低,使城市滞蓄雨洪的能力急剧减弱;城市的小区、街道、路面,还有建筑物的屋面,都是不透水面积。本次两会上,政协委员黄伟文就认为深圳要从规划理念转变着手,应该恢复自然水系,“不要占领那么多地面,不要切断水系、河流”。
体现国际化 细节见真章
谈及暴雨必涝,张学虎委员提出要从细节入手。他表示,深圳作为一个外界所称的“国际化城市”,它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的霓虹灯、摩天大楼等这些“面子”工程,而更应该注重的是道路标识、公共交通等这些给市民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细节问题。细节才是反映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苏振声提出,德国人设计的地铁入口,都必须先上3个台阶才能转入下台阶。表面上看,这是给乘客增加了麻烦和不方便,但每逢大暴雨的时候,却能有效地防止地面积水灌入地铁口。
杨勤代表则建议排蓄结合,设计建设大型地下蓄水池,因为地下排水管道即便在未堵塞情况下,也不足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排水。这些蓄水池在非雨季可以用作停车场,雨季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就采用了类似办法,一些大型公共设施下方往往就是一个蓄水池。
知名网友“大山猫”则提出深圳应借鉴东京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1992年,东京北郊琦玉县境内开始建设这个巨型分洪工程,在地下50米处挖出一条全长6.4公里、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一旦发生暴雨,降水通过隧道直排入东京湾。
监管不到位 人为来添堵
“管网中清理出好大的水泥块,下雨怎能不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施工泥浆偷倒乱排进市政雨污管网的现象日益严重,那些混凝土浆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丧失排洪功能乃至报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了全市涝点数量的此消彼长。深圳水务集团今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福岗路段、益田路段、香梅红荔路口、深南红岭交界处、深南红岭路口以东等路段和片区的积水情况都比以往暴雨时较严重,就和泥浆偷排有很大关系。
杨勤表示,深圳目前仍处于大建设大开发阶段,城市道路的施工开挖对地下管网形成巨大的反复破坏,甚至出现断头管。而且,城市管理中存在“无人管”的现象。泥头车在路边乱排乱倒泥浆,环卫工人普遍将清扫垃圾随意倒入下水道,这些因素都堵塞了排水管道。
政协委员居学成也表示, 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结构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道路施工前各部门单位做好协调,但目前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政府部门想不想管。如果想管,就不是什么大难题。”政协委员张学虎进一步表示,清洁道路作业不当,乱排乱倒泥浆,这里根本不存在“无法可依”。
编辑:薛鑫
关键词:深圳市政协委员 “城市慢性病” 逢雨必涝的城市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