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农村定向招生要定准公平与便民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题:农村定向招生要定准公平与便民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张兴军
国家今年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招生名额增加到5万名。要让它变成农村贫困地区优秀学子的5万个机会,就得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和实际执行,优化的原则应当是定准两个目标,一是体现教育公平的精义,二是尽最大可能让广大农村学子和家庭得到最便捷的服务。
在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增设的这条招考改革措施,其目的就是让贫困地区的广大学生和家庭得到更多的机会,成为农村优秀学子的特殊选拔机制,因此是教育公平的有力举措。这个公平机会能否更多更恰如其分地落到优秀学子的身上,要看其制度设计和具体做法能否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精义。比方说,对农村考生不应只是降分录取,而应通过高水平的自主招生措施有效区分学生成绩不高是智力水平不够,还是因为没有条件学习等因素。
从近期看,在资格审查和进城面试方面让贫困地区学生的方便多些再多些,麻烦少些再少些,既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也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如果县级公安、教育部门提前公示有资格报考的考生名单切实可行,就不应当让学生为开证明疲于奔命。既然已经知道农村考生进大城市面试可能让一些寒门学子望而却步,就应当在实地招录、远程视频等方面步子更大更快。地方政府和高校在这方面的任何努力都是雪中送炭,不仅让优秀学子及家庭看到希望之光,也能让广大农村群众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唐僧肉”,因此避免造假也是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避免则有两种不同取向。一种是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把工作量和问题风险都让别人承担,而这恰恰是一种懒政和推卸责任的表现。另一种取向则是,为了让农村学子和家庭少麻烦,宁肯自己多些工作量;为了让更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高校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把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管控住。后一种取向,才是教育公平精义的真正体现,才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要求,必须定准这种取向,加大力度推进。(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农村定向招生 公平 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