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加快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
全国政协:让公安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公安工作应进一步适应当前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原标题:让公安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全国政协“加快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提案办理协商会侧记
“在我国法治体系中,公安是最关键的环节,我们要保障它有足够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保护人民安全。”6月18日上午,全国政协“加快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全国政协机关举行,代表民进中央发言的蔡达峰常委如是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和多位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呼吁加快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警力配置,规范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此次协商会上,委员、提案人代表和提案承办单位代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大家都认为,让公安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现在的警力人口比偏低,在西部和农村地区更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3至6万人的乡镇,正式干警仅有三四人。”这是民进中央提案中反映的问题。会上,蔡达峰说,当前警力配置结构不合理,实战能力也不能完全适应执法工作需求。在一些基层地区,警察超负荷工作是常态,而且大量聘用没有独立执法资格的协警和劳务派遣人员。对此,不少委员深有同感,傅宏裕委员说,“有的地方外聘人员和警务人员的比例几乎达到1:1,前者素质参差不齐,又没有相应的执法权,造成负面影响很大。”徐国权委员认为,我国对于公安系统的协警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和管理政策,他们的退休安置也是难题。
近年来,在增加公安机关人员编制方面,中央编制办已作出了大量努力,会上,中央编制办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公安编制是地方党政群机关编制增幅的2倍以上。这位负责人认为,下一步应考虑提高一线和基层警务人员编制比例,同时整合警种设置,实行联动,提升整体实战能力。公安部负责人回应说,公安机关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积极推动改革,向管理、科技和素质要警力,推动公安机关内涵式发展。
其实,警力不足、配置不合理、实战能力不够等问题背后,暴露的是公安工作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委员们认为,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
蔡达峰说,我国还缺少对公安机关组织进行管理的基本法,而现有的《人民警察法》明显落后于时代需求。“公安立法层次偏低,这和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匹配的。”民进会员杨宗科说。赵铁锤委员认为,当前社会管理内容很多,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庞大的公安系统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作支撑。赖明常委则表示,公安工作应进一步适应当前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谈及立法,公安部负责人回应称,公安部正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积极推动修订《人民警察法》,对职责职权、组织管理、警务保障、执法监督等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恳请政协能够继续给予关注,推动该法尽快修订出台。”会上,公安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都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会上,委员们还围绕理顺管理体制、完善保障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洪天慧委员认为,公安工作不仅需要增加人员配置,还要提高执法队伍本身的素质。陈寒枫委员说,加快公安法治化进程,重点首先要放在“执法不严”问题上,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任海泉委员建议完善管理机制,在公安工作方面科学界定党委、政府的管理权限,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委员们一致认为,加快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本次会议是今年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首次召开的提案办理协商会,就重点提案进行协商督办,在会议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善。会前,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卿专门走访公安部,就提案集中关注的问题以及会议的筹备工作沟通情况,听取意见。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承办单位同志积极回应,交流充分,气氛热烈,达到了沟通情况、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目的。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公安工作 公安工作法治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