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渣男骗15女大学生莫当香艳谈资
原标题:渣男骗15女大学生莫当香艳谈资
今年41岁的无业男子田福生,冒充清华、北大双硕士,自称做奢侈品生意,4年多的时间里,通过QQ聊天等陆续与15名女大学生谈恋爱,并骗取人民币35万余元,至少3人曾为其打胎。更令人吃惊的是,有几位被害人是同一寝室的室友。17日上午,北京房山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检方以诈骗罪对田某提起公诉。
于是,在一种起哄戏谑的氛围内,这一诈骗案被描述成“大叔逆袭”,而受害者不幸的人生遭遇,又一次成为众人的香艳谈资。而与此同时,对于那15名受骗的女大学生,一干围观者更习惯于摆出一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姿态,对之横加嘲讽。
面对此类桃色新闻,公共舆论对“受害女性”的剖析,往往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刻薄,也已然形成某种程式化的套路。比如说,总是以“有错推定”的视角,来想象女性角色的所作所为;总是以调侃的口吻,来“消费”事件本身最隐秘、最细节的部分。而在田福生一案中,上当受骗的女大学生们,当然难逃被贴上虚荣、低智、不知耻一类的标签。
所谓大叔逆袭,本质上不过是“渣男作恶”。这一判断,理应是我们理解该案的基本立场。受害女大学生也许有错,但既无直接的事实依据,本该心怀同情、嘴下留德才是。值得反思的是,在一个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诸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类的粗糙标准,是否仍旧适用于我们之于“情债纠纷”的观察——事实上,从没有一套绝对适用的解读框架,可被套用来就所有个案展开分析。
或许,每一起个案,都有独特的原由。以田某案为例:女大学生的社交偏好与心理弱点,网络工具所衍生的技术性风险,以及异性魅力的行为学构成,诸如此类都是值得研究的严肃议题。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化的社会,消化任何一起极端的个案,都必须超越于原始的道德成见。
□然玉(职员)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渣男骗15女大学生 “大叔逆袭” 香艳谈资


英国鸣礼炮庆贺小王子诞生
史上首位虚拟球童诞生 患病小球迷实现梦想
土耳其5.1级地震已致39人受伤
3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北部车祸中遇难
雅典市出任“2018年世界图书之都”
马克龙展开访美行程
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第一个文物标本
多伦多市政广场降半旗悼念汽车撞人事件遇难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