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为股痴狂”背后的急功近利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我们还在讨论“大妈炒股”时,大学生群体已经“披甲戴盔”,杀将上来了。
到底有多少大学生加入炒股大军,目前并不知晓,但从一些新闻报道和统计数据中可感知阵容不小。比如,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调查,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股民更趋年轻化,30岁以下的占比为12.6%,80后、90后成为股市的新生力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针对大学生炒股现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1%的大学生在炒股,其中26%的炒股学生投入了5万元以上。天津大学4月份曾在校内调查,约45%的学生有意向入市,在已经入市的学生中,83%是在本轮牛市后入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站在“改革牛”的风口,“闭着眼买只股票都能赚钱”的调侃正成为一些人的信条。而在价值多元时代,赞成或担忧大学生炒股,都可找出一箩筐理由。“股市有风险”的警告更像是老和尚念经,倒是“别怕,有国家保底”之类的“兴奋剂”愈发催人“奋进”。或许,眼下对大学生炒股赞成与否、干预与否的争论已不重要,要看到,他们“为股痴狂”的背后,有着某种社会心理的影子。
比如,缺乏理智、急功近利的成功观。当然,不排除有大学生炒股是专业实践所需,但很遗憾,我看到更多人,是把投资当成投机,把股市看成一台只负责乖乖张口的提款机。甚至,把充满风险的投资活动,当成了孤注一掷的“赌博”,企图以微小成本在牛市洪流中“大赚一笔”、“一夜暴富”——据媒体调查,有51%的同学直言不讳,自己炒股的目的“就是想趁着牛市捞一把”。看到“有肉吃”就全然不顾是否吃得到,想到别人能赚自己就一定能赚,有此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心态的,何止是大学生群体,在一些“老股民”和不炒股的人身上同样存在。
再如,畸形的财富观和教育观。如何获得和支配财富,不仅需要技巧,更是一门学问。有钱当然可以任性,问题是眼下在股海嬉戏的大学生,很多人压根儿没钱。媒体披露,他们的本金主要来自生活费和父母支持,比例各占一半左右。此外,也不乏找同学、朋友借钱炒股的,甚至一些人会去找投资公司做配资,直到受骗、亏损才幡然悔悟。家长又多宠惯孩子,心甘情愿替孩子“擦屁股”。
当然,免不了要提及媒体的“功劳”。的确,这可能是七八年来的又一轮“大牛市”,可不管“大牛市”如何,都该知道老子的“福祸相依论”吧?牛市有赚头,危机也时时在潜伏,一刻未远去,媒体理应扮演好茫茫大海上的“灯塔”角色。不过,看看报道,诸如“大学生成‘股神’,50万本金炒到200万”、“大学生炒股没心思找女朋友”、“班上20个男生,现在有15个在炒股,几乎都赚了钱”等新闻比比皆是,甚至有媒体专门对大学生炒股做轮番报道,必要的风险警示少之又少。一些媒体营造的“全民炒股”、“包赚不赔”的舆论氛围,也促成了大学生“跑步入市”。
大学生炒股,说明他们已不是只顾闷头学习的“读书郎”了,而是有敏锐的嗅觉。希望他们能从“大牛市”中嗅到一点“博傻理论”的气味: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编辑:罗韦
关键词:大学生 炒股 急功近利 媒体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