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改变“重下游、轻源头,重人医、轻兽医”现状

包虫病防控策略需调整

2015年07月08日 09:01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我国包虫病防治‘重下游、轻源头,重人医、轻兽医’的现状不改变,动物源头防控的‘短板’不尽快补齐,防治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包虫病防控研究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杨光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重视源头防控,这是彻底控制我国包虫病流行的关键。

  轻视源头控制难以控制包虫病

  2010年,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包虫病防治行动计划(2010—2015年)》(简称《防治行动计划》)。“从各地实际反映的情况来看,包虫病蔓延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杨光友表示,问题主要出在长期以来我国在包虫病防控上,过于重视对病人的治疗、轻视对动物源头的防控,致使《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大打折扣。

  据了解,2005~2014年,中央累计安排包虫病防治项目专项资金7.5亿元,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包虫病患者筛查和治疗、传染源控制及健康教育等工作。以四川省为例,2013年以来,国家卫计委在常规投入外每年新增1000万元,用于四川省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四川省财政的投入也从每年的200万元增至2400万元。据统计,中央、省级财政历年投入四川的包虫病防治经费约3亿元。

  畜牧部门的专项经费是多少呢?2014~2015年,只有农业部从部门预算中拿出了240万元用于西部7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虫病的监测与防治。除此之外,中央财政没有家畜包虫病专项经费。“结果有两个:一个是防控措施难以落实,驱虫和免疫大多只能停留在文件层面,动物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另一个就是,尽管医疗经费投入很大,但包虫病患者治不完。”杨光友表示。

  犬驱虫与家畜免疫应同步

  落实《防治行动计划》,关键在于改变“重人间治疗、轻畜间防控”的思维,部门联动、人畜同步。杨光友建议,把包虫病综合防治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支持西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纳入流行区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确保中央给农牧区的实惠不打折扣。

  强化动物源头控制。在继续加强人包虫病防治的同时,尽快全面落实家犬驱虫、家畜免疫、动物检疫和畜间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等防治措施,从源头降低人感染的风险。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参照国家对人的包虫病防治支持政策,由中央财政设立动物包虫病防治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确保人畜包虫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杨光友还建议,将包虫病防治纳入“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来统筹考虑,按照中央关于对口援藏、援疆、援青工作要求,给予特殊化、差别化财政支持待遇,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对口支援省份等几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多措并举,落实好包虫病防治各项措施,促进西部农牧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包虫病防控策略 源头控制 犬驱虫与家畜免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