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新生活 新希望
鲁甸地震一周年灾区群众生活见闻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3日电题:新生活,新希望——鲁甸地震一周年灾区群众生活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 庞明广 白靖利
64岁的谢维礼坐在帐篷前,看着自家的新房一天天“长高”;“地震宝宝”正茁壮成长……
一年前,6.5级地震让600多条鲜活的生命逝去,群众家园被毁。
一年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正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坚强的人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希望,正重建家园。
谢维礼: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怀念
地震那天,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的谢维礼,正和从四川回来帮忙采花椒的两个女儿、四个外孙一起在山上忙活着。突然,山体左摇右晃,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碾过正在树下的女儿和外孙,6位名亲人当场遇难……
“走了6个,就剩我一个了。”老人说,他曾一遍遍翻看着女儿、外孙的照片,一次次泪流满面。
如今,老人已把相册收进箱子。谢维礼说,他现在没事就出去走走,有时还打打麻将。“人走了没法挽回,难过又有啥用呢?”谢维礼还经常劝其他失去亲人的村民,其实也是在劝自己,要往宽处想,要好好生活。
在老土房的废墟上,谢维礼一百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就要盖好了,这也成了当下最让他开心的事。
“这是卫生间,可以冲水的;这是储藏室,以后用来放花椒……”谢维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新家,“新房子很洋气,国庆节前就能住进去。”
他说,盖新房子花了12万多元,政府补助了5万元,另外的7万多元来自好心人的资助。
新房就要盖好了,老人也开始盘算起今后的生活。“我种着几亩花椒,一个人要把晚年过好。”
杨国云:手术做了几十次,只为顽强活下去
年近三十的杨国云是鲁甸地震最幸运的获救者之一。他困在废墟下约19个小时,被救援者意外发现才获救。
杨国云又是遭受伤痛最多的获救者之一。被救出时,他腿部肌肉已经腐烂。为治腿伤,他住院近一年,大大小小手术做了几十次,医药费花了320多万,全部由政府承担。
7月初,杨国云出院了。原本健康的双腿细得像竹竿儿,他只能靠拐杖勉强行走。相依为命的母亲在地震中去世,原本就有残疾的他如今已是孤身一人。
“他不会说话,但脑子很聪明,以前靠修摩托车、跑摩的维持生活,现在什么都干不了,生活都不能自理。”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说。
村里找到隔壁的赵明仙一家照顾他。
住院期间,杨国云情绪低落,也经常发脾气。在村里人的关心帮助下,他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采访当天,忽降暴雨。杨国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冒着大雨跑过来,原来是有人来给他送晚饭。吃着热乎乎的饭菜,杨国云笑得合不拢嘴。
“杨国云是个乐观的人,相信他的生活会好起来。”唐正云说,“这么大的灾难我们都挺过来了,就不信不能把他照顾好!”
地震宝宝:新生命,新希望
在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大坪社安置点,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地震宝宝”马上就要一周岁了。他们都长得白白胖胖,给祖客轩、肖梅平两户人家带来不少欢乐。
回想起地震当天,肖梅平仍心有余悸。“我媳妇被垮塌的房子压在下面,要不是乡亲邻居用手把她挖出来,母子俩怕是都保不住了!”
地震第二天,两名孕妇就被救援队用车送到了县医院。凑巧的是,两个宝宝在随后一天先后出生,“地震宝宝”也因此得名。
“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这俩娃娃,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李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梅说。
祖客轩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村里的房子倒了很多,村子也出现地质隐患,以后不可能搬回去了。“但看着娃娃一天天长大,还是觉得生活有奔头、有希望!”
在仅有几平米大的小帐篷里,“地震宝宝”在妈妈的怀里吃奶、玩耍、睡觉;而在不远处,祖客轩、肖梅平两位父亲正在忙活着盖新房子,给孩子打造一个崭新的家。
“希望娃娃健健康康地长大!”这是大家对宝宝们的共同期盼。(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鲁甸地震 灾区群众 生活见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