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陶勤:以美术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
——为“纽约会客室”电视访谈而作
中美嘉宾为开幕式剪彩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应邀到访《纽约会客室》 ,谈谈“以美术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 ,我想这个话题需要涉及两个词:距离、和谐。
一、 文明的流动性不均
先说说“距离” ,虽然中美之间有直达航班,但从北京到纽约仍需飞行13个小时。中美相隔遥远,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遥远,也有文化和文明上的遥远。这个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货币流动性过剩,而文明的流动性不均。较之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中华文明在西方的影响非常有限。文化和文明的遥远可能会加大地理距离。
一位中国常驻欧美的记者20多年前曾说:中国文化海外认知度整体偏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只有可怜的几样:熊猫、功夫、兵马俑加上杂技,再有就是中国餐馆,以及唐人街上成堆廉价的工艺杂品店。这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但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中国的“软实力”作用发挥不足。这里所谓的“软” ,一是指感性形象的审美力,依靠的是文学艺术的浸润,二是指开放兼容的包容度,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韧性与深度。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基金理事长蔡武,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刘结一,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等共同参观展览
二、 西方对中国认识的3个阶段
大家去美术馆参观,可以看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灿烂文明今天都已经“香销玉殒” ,只有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志在启蒙的西方哲人们对具有理想气质的中国文化多有赞赏。英国女诗人蒙泰古曾在1740年写道:“我们已经厌倦了优雅匀称的希腊式艺术,厌倦了豪华气派的哥特式艺术,必须去寻找飘逸达观、注重意境的中国艺术趣味。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憧憬,如果可以停留在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任何地方,那么他会选择停留在一千年前中国唐朝的丝绸之路,“因为在那个历史点,所有的文化、宗教和种族的人民融合交汇、和平共处。 ”
蔡武、刘大为同纽约官员交流
第二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末,西方人用黑格尔式的眼光“认识”中国,认为中国文化是停止的、不发展的。在西方人的印象里,小脚、辫子、鸦片加上酷刑,这些经常出现在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国绘画里的东西,常常成为“中国象征” 。
第三阶段,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迅速发展,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巨大的挑战。一位外交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题,今后30年要解决“挨骂”问题。在当今中国快速发展之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并没有同步增长。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国际上正遭受着极为严苛的审视,大多数西方民众对中国抱有片面而刻板的印象。中国要改变人们的误读,就亟需树立民族进步、文明开放、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国家形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近,心相近在于文相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好作品能让海外读者摘下‘眼镜’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的力量,就是拉近并打动人心的力量。心相近,可以缩短地理的距离。这一点,美国做得相当出色,令世人瞩目。
三、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
中国美协代表团与邦瀚斯代表合影
下面该说“和谐”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可首推一个“和”文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耕读文化使我们的先人普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理解社会之基本规律,也被认为是成就伟业之必备条件。如果说哲学是民族之魂,那么文化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脸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方式。哲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存在的标志。自古以来,每一个艺术家都以一种世界观,或一种哲学,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国画家正是以“天人合一”等“和”文化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艺术实践。
四、 中国美术对各国传播的切身体会
刘大为、陶勤等同纽约前州长大卫·彼德林(David Paterson)在金奖作品前合影
2007年,中国美协代表团在挪威举办主题为“中国艺术与传播”的讲座时,有听众问:“艺术对我们了解信奉共产主义的中国有什么作用? ”我们用生动图像作答,艺术的功能不是向受众灌输某种理论和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让人们有所触动,逐步缩小认知和心理的鸿沟,实现春风化雨的浸润。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有句名言:“你想了解一个民族吗?那就去读它的文学吧。 ”更何况美术不用翻译,一图千言,以图像言说的方式,形象直接进入受众的眼帘,它不需要任何中介,它本身就是中介。在这个读图时代,打开了解中国社会的视觉通途,用艺术的语汇传达友好和谐的理念,以美术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首当其冲的重要性。艺术作品是人性的画像,是民族性格的形象注解,通过一些传世的艺术品,外国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从《清明上河图》和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和谐、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年代,都能保持平和、从容的态度;从万里长城,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绘画中抚琴、对弈、饮酒、品茗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崇尚柔和优雅的生活品味;从20世纪老上海的月份牌年画,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亲和。总之,传统艺术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而出品原作的当代艺术家以画笔或黏土,描绘塑造出一个当下的中国,很自然会引起外国观众对中国的探究之心。中国历代文人都在梦想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而共产主义追求物质丰富、社会公正,其实宗旨就是“人类大同”的共同目标,只不过还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东西。在场的挪威外交官感慨:“文化人能比政治家得到更多的听众。 ”
外交部文物艺术品调研团莅临开幕式现场以示祝贺
日本画家加山又造称:“水墨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最高绘画艺术。 ”对看惯了逼真写实的油画的西方人来说,一看到中国的传统写意水墨风景——在水墨苍茫的烟霭中呈现出来的一片朦朦胧胧像抒情诗一样的东西,这种表述生命感悟的画中诗情的写意特点,总是能让他们耳目一新。比利时画家、诗人米肖曾道出水墨画风格的画作特点:“欲露还掩,笔断意连的线条描绘出遐思的漫游和跃动。有时,画面中会营造中国城镇乡村的节日气氛,充满象征意味的内容,诙谐、轻松且不乏智慧。 ”中国美协在国外办展致力于用“以画游华”的感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闲适的生活场景、浓郁的民族风情、洒脱的人生境界,在一气呵成的线描中,在起承转合的笔尖下,构成一幅幅天人合一、沉静怡然的世间美景。一种宁静和悠闲之感透过点染和皴擦,从画面中流露出来,在展厅里弥漫,轻柔地按摩着受众的心灵,让观者随画家一道,游走于中国大地,感受着辽阔与秀美。也许是中国水墨空灵、深邃、幽静的审美意境契合了人们在喧嚣都市中渴望静观自在的精神追求——于是,有不少观众表示,参观了你们的展览,我想去中国看看。于是,外国艺术家登上黄山,看到“中国山水”的经典景象时,感叹“终于明白传统中国山水所表现的意境了” ,仿佛以灵魂的笔墨访问美学的山水;于是,来华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各国画家目睹大展的多元包容,对中国的“和”文化有了亲身感受,他们说,百闻不如一见,以“和”为艺术灵魂的国度是不会威胁世界的。
中美艺术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水墨画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国粹形式,正在引起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卒于1940年的瑞士画家克利喜欢研究中国艺术,在其创作的一系列风景画中,树木、山石看起来如同中国绘画一样。当下有一些瑞士人也喜欢研习中国书法、绘画, 2011年专门成立了以瑞士前总统库什潘为名誉会长的水墨基金会,他们表示,中国画反映出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以及水墨独有的艺术效果,会得到越来越多欧洲艺术爱好者的青睐。2011年,在欧洲规模最大的专门介绍东方文化的葡萄牙东方博物馆,“水墨中国”大展找到了知音。葡萄牙东方基金会主席称:“无论是传统的册页还是画轴,作品都明确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乃是这些21世纪画家的艺术理想。 ”“水墨中国”大展请荣宝斋资深画师现场示范木版水印制作,由于观众兴趣盎然,原定晚上6点闭馆的东方博物馆延长开放到晚上8点。
记者们在新闻发布会上争相提问
艺术作品不仅是承载美学思辨的载体,更是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的一面镜子。2012年,中国美协在柏林举办美展,主题聚焦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作品有表现藏族人民在行使民主权利时的喜悦与神圣,有描述维吾尔族同胞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赞美。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对此评价说,欧洲人经常问及:“中国经济发展令人瞠目结舌,中国文化的精神财富在哪里? ”这个展览就是对此问题令人信服的回答。柏林美协主席蒙德里说,这是中德两国的一次艺术对话,有助于德国观众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可以消除盲点甚至偏见。
观众倾听开幕式嘉宾致辞
中国画亲和自然,本是人文交往的情感载体,传递对美的感悟,心仪的就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应和与共鸣。记述异国风情、描绘域外掠影,是水墨画走向世界的新视角。美人之美有助于美美与共。去年,促成中美建交的前总统卡特亲临“中国美术家眼中的美国”展览现场,当看到画面中的北美大陆融汇了中国山水写意的意境时,他激动地说:“美妙画作让我意识到,美术对推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是多么重要。美跨越了宗教、政治和种族,而通过对美的共同欣赏,人们凝聚在了一起。美术拥有一种几乎称得上独一无二的能力,能象征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友谊。感谢中国美协让中美建交35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如此令人难忘。 ”
展览现场的中国传统民乐演奏
中国第十届全国美展赴韩巡展时,韩方制作了20余条大型广告横幅悬挂在首都的醒目地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美术院校的教授带着学生集体参观,把美术课移到美术馆来上。韩国美术评论家金润洙称此展“超越了意识形态障碍,这些作品与西欧陈腐的学院派及难解的现代派不同,给我们以清新和宁静的感动”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赴日巡展,刚经历了强震的日本观众在表现汶川大地震的中国画前看得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去,那一刻,清晰可见作品已经拉近人心。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刚刚结束在新西兰的巡展,有观众称“羡慕中国美术的发展” 。这次纽约巡展,我们期待着中华清风雅韵润泽美国观众的心灵,拉近彼此的距离。无论是对历史问题的叩问,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忧虑;无论是承担国际维和的使命,还是面对心中的山水;无论是体现多元文化的纽约印象,还是描绘中国各民族的多彩生活,件件展品都有值得品味的深意。我们相信,艺术中人性的温暖是相通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呼应也是可以期待的,心相近,则道不远。
但愿有一天,中国和美国不再遥远。
为作品“点赞”
(陶勤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
编辑:陈佳
关键词:美术 了解中国 “纽约会客室” 电视访谈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