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许江:“深入生活”不能一蹴而就
7月17日,许江在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紫金山村写生,描摹台风过后的葵园。
12年前的一次邂逅,把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带进了葵园大地。这之后,他画春葵、夏葵、秋葵、雪葵,画群葵、孤葵、硕葵、残葵。葵成为他旷日持久的绘画对象。至今,许江画葵已12个年头。他仿佛是一个葵园的牧者,用眼睛放牧葵园风光,用身体承载葵园四季,用心灵聆听葵园深处的咏叹。
初次被葵震撼,是2003年在土耳其广袤的平原上,许江蓦然置身于一片无际的葵原。“那葵与大地同体同色,风烧火燎一般,闪烁熠熠铜光。铜色的葵向着同一个方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那片葵园百里之遥的地方,正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悠悠古迹与岁岁葵生,在许江心中激发起某种特殊的远望和乡愁。
回国之后,许江创作了《葵园十二景》。一方面刻画着某种荒原的景色,虽百感交集,却依稀可见云水一碧的庄严气象;另一方面又以远怀的情思来表现某种生命的叹喟。
此后,许江开始追葵画葵。2007年冬,内蒙古雪原深处的一片雪葵令他至今难忘。“那片葵园叶已凋残,枝秆坚挺,唯有葵盘,挑着雪,昂然向远方。白原中,葵化身而为黛黑色,仿佛铁铸,沁着一种冷峻的力量。当地的农民告诉我:葵是最平常、最草根的物种。土地太贫瘠了,就种葵。葵发达的根系会抓松土壤,一年年将葵身埋入土中,三年五载,土地就得以改善。西北人收葵,常用剪子将葵头剪去,无头的葵秆弃在荒野,冬季雪寒,挺着一份苍凉。雪葵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许江说。
许江把那种感受画在10米长幅《青葵》中。漫长的3个月创作,掌心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被笔杆顶得生疼,他把身上的痛隐在《青葵》中。“我笔下的葵默然告别了荒寒大地上的羸弱身影,而变为如墙如壁般的硬朗。我知道,在葵生长的底层,是我生命的洗礼和塑造。我在这里挥汗耕作,化蛹成蝶。”
在画葵园时,许江心中常常掠过“文革”时期的景象,以及家旁边的学校大礼堂。那里常常会举行批斗会、文艺会演等活动,人声鼎沸,狂欢和苦难交织。当时才十四五岁的许江,便已开始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有了对未来的忧虑,和不断被唤醒的渴望。“这是一代人的宿命,我把它画作了葵园,那种虔诚、那种饥渴,以及那种挣扎,从记忆的深处涌出。葵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写真。”
1955年,许江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家庭的熏陶使得许江自幼酷爱阅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对写作和艺术有了最初的向往。“文革”的到来使他平静的生活天翻地覆,家被抄,父亲失去教师工作,哥哥去农村插队生活。1973年初,许江高中毕业后,也响应国家号召,做了一名插队知青,因为能写会画,成了民办教师。此外,他还要为30里外深山里的孩子上课。3年的插队经历,使他经受了一番风雨磨练。“我们的青春曾经荒芜,却因此而获得独特的磨练,我们的记忆如此错落杂糅,却只在心里感受磨难与希望。如同葵在荒原中生长出来,折射着荒原曾有的狂欢和苦难,倾心于被照彻的瞬间,向往生命的庄严气象。”许江说。
父亲是对许江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许江的父亲曾因“文革”放弃教学之长,前往深山务农。后又患病,在病痛中,他支持儿子远赴德国求学。无论是动荡的岁月,还是身体的病症,都磨灭不了父亲的乐观、坚韧。“每当我画葵,就会想到父亲的人生、父亲的关怀,以及他身上的人格力量。父亲的爱,让我不断走出人生的困境而获得生命的至爱至诚之境。”许江说。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揉碎了中国人的心。那只露出地面、孤零零的握笔的小手,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人。许江含泪写下挽诗《孩子,你痛吗?》。在汶川地震月祭活动中,许江慨然画了《葵园》三联画。在这些十几米长的巨幅中,群葵伫立,相拥相生。秋盘既是一种丰硕,又是一种重负,它记录着沧桑,又怀抱着希望。
2010年,许江追葵到了日本北海道,漫山遍野的葵昭示着生命的力量,许江写下了《葵赋》。2012年,许江追葵到了新疆北部阿尔泰。新疆的葵园面积以十万亩计。“葵农们砍下葵秆,垒成小山般的葵垛。葵的横陈,让人想到生者的倾覆。”于是,从2013年至2014年,许江画了一组巨幅《东方葵》。压抑和解放不断形成张力,葵生葵没的挣扎恰在其中。
中国人有咏物的传统,梅兰竹菊即是这一传统的诗化表现。但是在许江看来,真正代表20世纪中国人民的只有葵。“葵是一代人的肉身,它的炽热、燃烧,它的草根、群体,饱含着这代人的生命况味,凝聚着人民的博大和坚强。但葵的这种肉身随着时代生活的变迁而变迁,随着我们生命的成长而成长。十二年磨一葵,这葵不仅活化在大地上,也活化在我心中。”许江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许江深有体悟:深入生活,关键在于如何能“深”。首先,“深”不是单向的。“生活”不是异乡景色的浮光掠影,不是即物即景的记录,而是一个身入、心入其中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我们得以贴近现实、贴近地气,深耕现实大地,同时又让现实生活来教育和开启我们,学习与时代的命运休戚与共,由此获得真正影响和塑造我们一生的、赋予我们创造的生机与活力的生命。其次,“深”不能一蹴而就。艺术家的创造是经年累月的建构,在上述的双向结构里始终处于“化”程中。这是一个缓慢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当这种生命过程达到一定深度,只有当这种感受跬积到一定高度,“深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扎根人民”才不会流于空话。对许江而言,葵便是入口,葵园的耕作还将继续,人民的钟声必将远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许江 深入生活 乡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