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中国人为何热衷海外买农地
华文媒体《世界日报》美国版日前刊出消息,称美国中西部得克萨斯州农地创出天价,一名来自中国的投资客以近2000万美元现金购下巴克耶小镇及其周边约5000英亩农地,引起当地轰动。
近年来热衷当“洋农民”的华人为数不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众多拥有较多耕地的国家,都出现了为数不少打着“稀缺资源、欲购从速”、专做华人农地中介生意的中介公司和经纪人,不少华人抱着各种各样目的一掷万金,去这些国家购农地,当“洋农民”,各种真真假假的相关“爆炸性新闻”不时出现。
中国“洋农民”海外购买农地的目的,其实各不相同。
有些的确是想当“洋农民”去种地的,如笔者认识的一家河南人,就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购买了7.5平方英里的农地,办起了农场、养鸡场、养鱼场,还种植亚麻籽、西洋参等中国适销对路产品返销中国;有些是想“逢低吸纳”、套利保值,他们实际上是在赌所购农地本身价格大涨,至于种不种地则无关紧要;有些是看中了所在国(州/省)的特殊移民政策,希望借买地当“洋农民”实现移民梦;有些则青睐外国“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你”的土地政策,想在异国他乡过一把“地主”瘾。
然而不管抱怎样目的,机会也只会属于那些会调研、善算计、懂经营的买主。
比如真想当“洋农民”,就得具备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而且是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专业知识,比如笔者的一个朋友就因为不懂得大陆西海岸夏季雨水少、冬季雨水多的(和中国)反季节特性,在美国西海岸买农地时上了经纪人的大当,不到3年农场就关门大吉,而前面提到的那位河南朋友本就是农机站站长出身,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购农地前专门跑了3趟,还特意去农学院学了几个月北美农地种植技术,照他本人的说法,倘非做足“功课”,当地“灌溉靠天、播种除草靠飞机、一年只干8天农活”的种植方式,和“小麦局管你种啥”(现已取消)的购销政策,他们多半会“水土不服”。
倘若想的是农地升值,就要对全球和当地农地属性、价格曲线、当地农地分级、价格趋势,以及近期农地成交量情况作全面综合了解,且决不能听信经纪人一面之词。前文那片全额付现的“高粱地”倘非噱头,坦率说就有“买在高点”之嫌(高粱是经济回报较低的北美农作物,如此高价购地恐怕这辈子都回不了本);一些经纪人还会用“农地用途变更”的前景吸引买家,但实际上发达国家土地管理严格规范,农地变更为住宅、商业等“非农”用地绝非易事,且事先必有大量公示和各种信息。
至于为移民投资农地,通常会有一些限制措施,如强制性住满3年、必须是农业相关专业、所购农地必须保证始终在种植状态……一旦限制措施达不到,移民资格就可能随之得而复失。有些经纪人为做成生意,会有意无意淡化某些限制措施。
其实笔者本人也是个“准洋农民”,几年前购买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半平方英里的自浇农地,由于购入时机、购买地点、价位都比较合适,几年下来地价涨了不少,农地租给当地人,还能收到一定租金回报,但在同一地区购地的另一些同胞就“交了些学费”。所以,“洋农民”真没那么好当。
□陶短房(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海外买地 2000万美元买5000英亩美国农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