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三心”炼成“民革之家”
——记民革浙江省衢州市龙游支部主委李华琴
一个成立不到两年、仅有12名党员的民革支部,却被誉为浙江“全省民革基层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的一面旗帜”;两个月间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就有900多人。是什么原因让其频频被点赞,吸引了众人目光?近日,我们走访了浙江省龙游县政协常委、民革支部主委李华琴。
用心,“十月怀胎”来安家
2011年12月,李华琴加入民革;2013年12月,民革龙游支部成立。被选为主委的她发现,上世纪90年代造的党派大楼里已没有空闲的办公室,“无办公场地、无活动经费、无专职干部”,她忧心忡忡。
“没条件创造条件,先从简单的做起。”李华琴萌生创建“民革之家”的想法,并即时向龙游县政协和县委统战部领导汇报。2014年1月,她又向衢州市政协和民革市委会领导汇报。市县领导坦言“当时并不看好”,因为支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没有经费,即使建了也很难上档次。但李华琴思路清晰、充满激情,最终获得领导支持。听说县内部门尚有剩余办公用房,李华琴又硬着头皮找领导汇报难处,终于“拿”到近400平方米旧楼房,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
然而,她的家人知道后,说她异想天开、自找苦吃,搁下自家公司业务,为支部“安家”倒贴钱,不值得!李华琴不顾这些,当别人还在游玩、聚会时,她却忙于考察学习、设计装修、征集史料、制作图版和音像等,记不清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记不清经历多少饥肠辘辘,记不清几次打着点滴还想着展馆,比十月怀胎还要辛苦和漫长,但她挺了过来,因为她满心想着为支部安好一个家!
精心,“让我轻轻告诉你”
今年7月1日,龙游“民革之家”呱呱坠地。为了在馆内树立孙中山先生塑像,李华琴几经周折请来知名雕塑专家,精心谋划设计已矗立在展馆中的塑像,高度700毫米,宽度686毫米,厚度480毫米,三项总计1866毫米;塑像高度加底柱高度1925毫米;塑像重59公斤。后来,不少来访者问如此精准的数据有何意义?她说,1866、1925和59三个数字分别代表孙中山先生1866年出生、1925年去世和59年的光辉一生。
貌似粗犷实则心细如丝。为弄懂龙游与民革和抗战相关的历史,李华琴潜心研读《龙游县志》,并虚心请教主编,而后泡在市县档案局,总共摘录、复印了2万多字的史料资料,确保布展内容真实可靠;心细也意味着严格,比如对错别字,她几乎是逢错必纠必批。据工作人员介绍,就在开馆的前3天,展板都已上墙,但李华琴发现几幅图片有黑点,她当时就“发火”了———“拆下来重做。”
齐心,凝聚满当当的正能量
一介女子,拼命建馆,弘扬老兵和抗战精神,李华琴的事迹也慢慢让人感动。后来,有部门赞助装修。在感恩同时,她和支部党员更是坚持“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能省钱就省钱”。经费不足,党员先行垫资,桌椅、书柜、电脑等办公用品大都来自部门调换的旧物再利用。
“抗战老兵不怕死,怕的是被世人遗忘。”最让李华琴自豪的是,自加入民革组织后她一直关注、关爱着老兵,创建“民革之家”也唤起了社会各界对幸存老兵们的关爱。如今,支部之家已被大家美称为“龙游抗战纪念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100多位县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到馆听取抗战历史及部分抗战老兵事迹,当看到为周恩来同志开飞机的祝葆卿和抱定必死之心与日寇周旋的林日舒等人事迹时,党员们深受震撼,“老兵代表民族的精神,堪称时代的财富,需要代代传承。”“老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家园故土。向光荣岁月致敬,抚慰民族良心,我们晚辈也要尽一份力……”
依托“民革之家”,李华琴先后打造了抗战老兵服务队、医疗服务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服务老兵上,组织党员“一对一”结对,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慰藉;在医疗服务中,以民革党员中的医务人员为主体,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开展巡回义诊;在法律援助上,联系司法工作者定点定期接待来访者,并以“中介”角色协同有关单位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去年底,支部专门赴最偏远的沐尘乡为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的孩子普法。
如今,龙游“民革之家”基本达到了办公、教育和宣传等多功能创建目标,并有望成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和衢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华琴表示,她和支部成员将充分用足用活这个平台,凝聚更多正能量。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华琴 “民革之家” 浙江省龙游县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