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李海琳:城市生态格局要尊重自然风貌
图片来自网络
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是城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扩张,城市和近郊土地都得到了高强度开发与利用,城市内部及周边的保护区、景区、自然河流、湿地等所处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修复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提供一般的居民休闲、文化的功能,还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生态环境退化、发展空间匮乏有着重要意义。
尊重自然山水风貌和资源,构建城市生态格局。要在总体规划层面上就对城市发展原有的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加以保护和利用,提高其自身修复能力,涵养其山水本色,努力恢复原貌。不能恢复的,要加以改造优化,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居民休闲娱乐集聚地,成为城市钢筋混凝土中的“绿洲”。同时也是留足生态保护空间,为城市战略发展预留空间。
积极建构多层次城市生态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做好文章,要通过湿地保护区、风景区、旅游区、生态公园等规划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廊道,通过对渗入城市的水体和水系廊道以及众多山林公园的规划控制、修复治理,使城市和重要的生态空间穿插渗透,强化山、水、城相融的生态优势,同时推进地质灾害区、废弃矿山、塌陷区等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做好各组团核心的公园规划建设,拓宽城乡发展空间、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如徐州市近年来通过对穿城故黄河、云龙湖、云龙山的修复改造,打造出了“一城山水半城湖”的格局。同时注重对城市周边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改造后的九里湖、潘安湖湿地公园、升级后的原废弃珠山宕口都成为风景区。
注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合理划分功能区。要挖掘文化和传统,建设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园林,再生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旅游、休闲等产业链,打造月光经济带和慢节奏生活区。充分利用好环境在提高人的修养、缓解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协调好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优化和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优美的景观、和谐的宜居环境。对于因历史原因遗留下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棚户区和“城中村”,要加强改造,把统筹规划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和转型、土地资源整合、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改善民生民计相结合。
在修复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中,还要注意兼顾城市的一些自然呼吸、循环、调节等“海绵”功能。如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收集、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自然呼吸来调节城市温度等。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意在地面硬化前,要考虑到尽可能地多设置绿地或空地、多用渗水沥青、地砖,要将渗水、自然呼吸等指标纳入到生态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等的评选中,以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作者系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委、民盟徐州市委副主委)
编辑:陈佳
关键词:李海琳 城市生态 尊重自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