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尹在继:茶叶检验 茶情一生
编者按:
老茶人,一生事茶,以身许茶。他们几十年为茶行业奔忙、不辞辛劳,几十年披荆斩棘、开创奋斗。时间在无情逝去,那些值得我们感恩、怀念和崇敬的茶界前辈,不应该被忘记。
为此,本刊特开设“老茶人”栏目,一为“饮水思源”,记录曾在艰苦岁月中的一代代茶人;二为“以史为鉴”,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尹在继
96岁的尹老,头发、眉毛全白了,举手投足间却矫健轻盈。如果从老人家18岁入茶行开始算起,如今也是将近80载,而其中,从事茶叶出口检验工作更是逾半个世纪。那段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光辉岁月,成了老人生命中一抹浓重、明亮的色彩。
起草茶叶出口检验标准
我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叶就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但真正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茶叶出口检验,还是在尹老这一代人身上。
据尹老介绍,这项工作,首开先河的是上海商品检验局,但很快就因抗战爆发而中断,1946年又重新恢复。尹老也是在这时候进入该局,担起了“把关人”的角色。也是那个时代起,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实现了一次次开拓之举。
首先挑战的是历史遗留的着色问题。说起当年的情况,近百岁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出口茶叶着色是出口检验的‘疑难杂症’。”尹老说,为了让茶叶看上去更加鲜嫩,收益更高,个别茶商会涂上色料吸引消费者。个别无良商贩甚至用的是有毒色料,含有铅、铜等元素。尹老边回忆边摆手,“茶是日常生活的饮料,怎么能着色呢?!色料无论有毒无毒,都必须要禁止!”
这种检验显然断了一些不良茶商的财路,各方面的压力蜂拥而来。但是,尹在继坚持,作为出口饮料,涉及人体健康、茶农生计,甚至国家声誉,怎能轻易让步?必须严格治理。“我当时提出,要从源头禁止染色,产地茶厂生产茶叶,只要检出染色问题,产品一律禁止出厂!”终于在1952年,守得云开见月明,我国外销茶着色得到完全禁绝,此后步入良性循环之路。这一举措赢得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好评,也让尹在继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的执笔任务落在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尹在继身上。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任务啊!尹老清楚地记得,当时正值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尹在继作为茶叶专家前去参加,同时参会的还有他的恩师吴觉农先生,以及蔡无忌、黄国光、戴啸洲等四位茶检专家。
夜以继日翻阅大量的资料,和各位同行专家一起伏案斟酌字句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尹在继笔下诞生的新中国第一个茶检标准已经悄然走过了65年历史。
茶叶分级探路先行
迄今为止,中国茶叶的品种、等级分类依然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但关于茶叶的分级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经提上日程、并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1954年,国家商检总局、中茶总公司联合发文,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国茶叶分级研究小组”,尹在继任组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尹老颇为激动,那时他整个身心都扑在评审、分级上面。茶叶评审需要对其色、香、味、形、叶底等进行评定,每个项目都不容忽视,奋战了一年多后,尹在继和同事们制订了一整套红绿茶各类各级标准样茶和实施办法,使我国外销茶叶走上了规格化、等级化和标准化道路,并创新性地更改了原来的交易方式。
“过去,我国对外洽谈业务或成交时,每笔交易前都先寄样、看样后再成交。我们在制定等级时,设立了‘茶号’来进行统一编号定级,替代各类各级红绿茶规格、等级、标准代号,例如第一个数字代表茶叶,第二个数字代表等级,之后的数字再代表第几批、哪个茶厂,非常清晰地将茶叶属性表达出来。再交易时只需报个茶号就可以了。”尹老笑着说,当时的编号茶习称“号头茶”。
“有个号头茶是8147,代表雨茶,当时在西北非地区,特别是在塞内加尔,可以说上从国家元首,下至一般百姓,都对这个茶号非常熟悉,也把它视为我国优质绿茶的象征。”尹老高兴地说,编号的认可度高,让他们颇有成就感。
“茶叶等级和编号定了,通过扬长避短的拼配技术,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这就形成了品牌。”尹老说,茶叶出口逐年递增是一张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中国茶叶出口向世界各地,成为了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杯中饮品。
半个世纪的时光,都奉献在了茶叶品质检验上,尹老说,这段日子也成了他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念念不忘红碎茶
红碎茶一直是尹在继挂心的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注茶叶出口的他敏锐地发现,国外消费者对红碎茶青睐有加。在20多个产茶国中,除了我国以外,只要生产红茶,均以红碎茶为主。
“国外消费者饮用红茶,和中国人喝工夫红茶不同,他们像喝饮料一样,喜欢一次性冲泡,并在茶汤中加入糖、牛奶等辅助食料,这就要求茶汁浸出快,滋味浓强。红碎茶就是这种茶,因而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尹老笑着说。
那么,怎么做红碎茶呢,为此,尹老和同事们进行了冲泡试验。尹老说,他们把国外高档分级红茶、国内部分地区的红碎茶,以及工夫红茶初制中所产生的红碎茶,同时用5分钟冲泡法,冲泡两次,每次分析其主要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给予综合评比。
“从结果上看,揉捻工艺关系着红碎茶的品质。很多人理解红碎茶,认为把外形做碎了就可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红碎茶要求‘碎’的不是叶子的外形,而是叶子的细胞组织。”尹老说,当时,很多人虽然想学习西方制造红碎茶,也引进了揉捻机、干燥剂,但是制茶人员思想依然受传统工夫茶的影响,把嫩叶揉碎了,不容易接受。且工夫红茶精制时要反复整形,精工细作,这对红碎茶的品质却有损无益。
尹在继当时就看出来这一点。他说:“红碎茶不是由于它的外形存在什么匀净美观的特点,恰恰相反,它外形的匀净度比工夫红茶要差,它的兴起,是由于它具有浓强鲜爽的内质而受人欢迎。我们要根据红碎茶的品质要求,去熟悉它、实践它、研究它、发展它,不要被那些陈旧的经验或框框所限制。”
到了1963年,红碎茶试制小组成立,我国正式生产红碎茶,在云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苏分头进行试制。尹老作为相关负责人,到各地参与试制和研究,不断指导工作。经过三年试制研究,获得初步成功。但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后续工作被迫停顿。
对于尹老来说,这多少有些遗憾。现如今,他依然关注红碎茶的发展,在他看来,只要在制茶技术、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红碎茶的外销市场依然前景广阔。
八十年与茶相伴,一段段往事,尹老记忆犹新。“吃点苦都无所谓,为了茶,我无怨无悔。”尹老说。
老茶人名片
尹在继,1920年8月生于浙江嵊州,茶叶科技专家、茶叶检验专家。参与建立了新的茶叶检验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新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茶叶出口检验技术人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尹在继 茶叶检验 老茶人 茶叶分级 茶叶出口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