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爱以闲谈而消永昼
——金宇澄谈获奖作品《繁花》及当代文学的发展
《繁花》 金宇澄 著
8月16日,中国作协公布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名单。其中上海本土作家、《上海文学》副主编金宇澄的《繁花》获此殊荣。《繁花》通过描写100多位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让读者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书名“繁花”,寓意人生如花。有评论说,金宇澄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中国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并采访了金宇澄。
文化周刊:金先生,首先祝贺您的作品《繁花》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您自己是如何评价这部小说的?您觉得,《繁花》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
金宇澄:我自己觉得,这部小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常规小说的写法不大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借鉴了传统话本的叙事方法。正如评价所说,它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实验先锋性的一面,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点旧文学的味道。我也讲过,要用这部作品向传统致敬。
文化周刊:《繁花》被评论为“为小说如何讲述中国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它到底“新”在何处?
金宇澄:《繁花》应该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点改变的。《繁花》这本书采用的是方言思维,以改良的方言写作。如果纯粹用方言来写作,很多人可能会看不懂。所谓“改良”就是指把方言中不成文的地方去掉,使它成为“书面的方言”。过去没有普及普通话的时候,人们怎么沟通呢?就是有一个书面的、官话的传统。现在进入普通话时代以后,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但是作为文学艺术来讲,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拍一些有关历史的片子,比如拍民国时代的人物,如果有点方言的特色,片子就会特别生动;如果都拍成普通话,“味道”就差多了。《繁花》的作用,就是在语言上面,用了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官话——用改良方言的方式来写的。一般的小说,对话可能经常会用到方言,叙事部分经常会用普通话,但是《繁花》不管是对话,还是叙事部分,都是用上海方言来写的。所以我说,在形式、语言、文本上,《繁花》和其他小说都是很不一样的。
文化周刊:除形式之外,您想通过这本书对生活、对时代说些什么呢?
金宇澄:刚才说的是形式感。《繁花》在内容上和我们一般所接受的所谓西方长篇小说也不一样。它更加接近于传统所说的“爱以闲谈而消永昼”,意思就是,我们喜欢用闲谈来消磨时光,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方式。这部小说是漫谈性质的,是一种在闲聊中度过的时光。
这部小说里对于人生的一些看法,也比较接近传统话本小说中体现的观念,就是人生一世,“花无百日红”。人的一辈子可能就是这样,好景不长。它表面看起来调子有些忧伤,但是我认为,这不是负能量,反而是正能量,它是要我们珍惜当下生活的美好。另外这本书的标点符号更简单,只有逗号、句号,没有其他标点符号。这也是我向传统致敬的又一种方式。但是在结构方面,《繁花》又有两条线同时并进,吸收了西方小说的结构特点。这是本书和当下文学的一些不同点。
文化周刊: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您有着怎样的看法?
金宇澄:从文学发展上讲,我们其实永远是处在一个过度的时代。当代的文学处在过度时代,因为它在老化,在新旧交替,在不断涌现出年轻一代的小说,年轻一代的声音。从环境上说,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是在有历史记录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有文化的一个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下一样,有那么多人受到大学教育,有那么多人能够和如此广大的世界建立联络。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下,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肯定不会是上世纪的样子,读者也不会再是那时的读者。今天的读者眼目清亮,他们是能够与世界沟通的读者。我知道,当下有一种声音,认为文学已经边缘化,质疑纯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但通过《繁花》这本书,我感到读者还是多的,文学并没有边缘化。我本人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作家,可是《繁花》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读者?这意味着,文学是有读者的,读者是知道文学的,读者在选择他们的文学。总之,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我并不悲观,我反而非常乐观。
文化周刊:《繁花》的创作,听说源自您尝试着在网络上写作,以加强和读者的沟通。您曾说过,这与过去闭门面壁的感觉完全不同。您怎样看待当下如火如荼的网络写作?
金宇澄:网络写作只不过是刚刚起步的状态,我相信,时下的网络作者还会不断地分流。不断地分流是生活的常态,通过分流,说不定会出现很好的作家。网络作者有我们专业作者所不及的地方,虽然他们写作的题材局限性还很大,但他们对资料的案头准备的认真程度常常是我们所不及的。网络作者依靠点击量来谋生,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读者。有人觉得他们这一点和专业作者为内心写作的追求好像不大一样,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想,专业作者如果真的只是为内心而写,那他就应该写日记。所以还是为读者而写。只是要看读者是什么样的读者。我个人认为,作者应该有一个目标,知道为谁而写。在《繁花》的写作过程中,我心里一直有着非常具体的读者,我觉得我这本书就是要写给他们看的。
文化周刊:您有没有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未来新的作品可能会基于怎样的考虑?
金宇澄:目前我正在和王家卫筹备一部电影的梗概。5月,我刚完成了一部4万字的关于抗战题材的非虚构文体的作品,将发在今年第5期的《收获》上。这是一个地下党情报工作者的故事,我引用了60多种材料,大概有15000字都是引文,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为什么要写成非虚构文体呢?因为它一部分接近小说,一部分接近报告文学。现在的读者都很喜欢真实的、纪实的内容,包括《繁花》,也是要想办法把虚构的内容写成非虚构的,要写得像这故事就发生在你面前一样。这是我目前的想法和一些情况。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金宇澄 《繁花》 当代文学 茅盾文学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